中泰地缘相近、文化传统相通,长江流域的稻穗与湄南河平原的稻香自古交相辉映。稻作农业不仅孕育了两国各自灿烂的文明,更成为东亚地区共享的文明根基。稻作文明历经数千年沉淀与发展,虽有地域阻隔,但仍成为连接中泰文化友谊的重要纽带。
2025年10月30日下午,由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曼谷中国文化中心联合主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的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系列对外交流展——“稻作的神话:观念、信仰与记忆”线下特展在曼谷中国文化中心开幕。

泰国文化部副次长初迪嘉·阿卡拉吉索帕昆,曼谷中国文化中心负责人张若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甘亨碧国家博物馆馆长、文物保护特级专家诗琳·媛雅迪,泰国植物考古专家帕拉米塔·蓬翁博士,玛希隆大学科学学院植物科学系助理教授萨西维蒙・斯旺波尔博士,以及中泰文化界友好人士等60多名嘉宾出席开幕活动,共赴这场稻作文明的对话之约。

2025年恰逢中泰建交50周年,两国共同缔结了“中泰一家亲”的深厚情谊,在多个领域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友好合作。作为中泰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本次特展致力于搭建两国文明互鉴的桥梁,让文化的多样性产生碰撞与交流、理解和对话,特别是将浙江一万年稻作文明的深厚底蕴与泰国稻作文明的独特魅力相结合,为中泰建交50周年增添文化亮色。
开幕仪式上,张若愚主任在致辞中首先对展览的启幕表示祝贺。他表示,这次展览不仅是前不久在杭州成功举办第三届“良渚论坛”的延续,也通过“稻作的神话”这一主题,清晰地展示出浙江绵延万年的历史脉络与文明成就,向中泰人民展示出一个共享精神价值的“稻作文化圈”。时值泰国国王陛下和王后殿下即将访华的历史性时刻,他相信,本次展览会是“中泰一家亲”深厚情谊的生动诠释,也将为两国友好谱写下文化领域的华彩乐章。

泰国文化部副次长初迪嘉·阿卡拉吉索帕昆女士在致辞中表示,稻作连接了中泰两国的友谊,本次以稻作为主题的活动与展览,具有丰富的创新意义。这次展览促进了大家对稻作文明的认识。她表示非常赞赏这样的活动,泰国文化部门与中国文化部门经常交流,可以促进中泰两国的友谊。最后,她衷心祝愿此次展览活动圆满成功,祝愿中泰两国友谊万年长青。

方向明所长在致辞中表示,浙江是稻作文明重要区域,考古追溯出10000年上山文化至7000年河姆渡文化,再到5000多年良渚文化完整的稻作文明脉络,其中良渚古城遗址在201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的史前稻作农业催生出独特的观念意识形态与原始宗教信仰,中国南方稻作文化区与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在文化观念、精神信仰等方面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本次展览以“稻作的神话”为题,借考古发现展现浙江远古稻作社会的信仰,旨在推动中泰文化交流,让两国观众共同感受稻作文明的深层价值。

开幕仪式之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孙瀚龙博士作为本次策展人,带领现场嘉宾共同观展。本次展览围绕长江下游稻作文明的精神信仰,以“缔造神话:良渚国家与礼制文明”“溯源神话:上山、跨湖桥的图符信仰”“孕育神话:河姆渡文化的图像礼仪”和“共享神话:东亚稻作文化圈”四大板块展开。展览之初,通过呈现五千年前良渚高度发达的早期国家文明,提炼出稻作文明的深层次精神特征,继而从上山、跨湖桥、河姆渡乃至中泰两国共享的稻作文化共性,勾勒出一条稻作神话信仰的发展路径。伴随现场丰富的考古成果图文展示、高精度的文物复制品以及丰富的文化互动内容,让观念信仰变得可触可感,让文明对话突破疆界,为中泰的人文交流沉淀下兼具历史厚度与精神温度的文化记忆。




在本次线下展览启动之际,现场同步推出同名全球线上云展。本次云展以长江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图符信仰为核心视觉,用线绘艺术与信仰图腾构建出“稻作的神话世界”,向全世界展示着稻作文明的精神内核。
借此展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方向明、孙瀚龙等六位考古学者还将与泰国植物考古专家帕拉米塔·蓬翁博士、玛希隆大学科学学院植物科学系助理教授萨西维蒙・斯旺波尔博士开展学术对话和沙龙研讨,中泰两地专家学者将以考古实证为纽带,开启两地文明的深度对话。

东亚地区共享“稻作文化圈”,承载着远古信仰与祖先记忆,此次展览让中泰人民看到了蕴含在现代文明中的稻作基因和文化共识。本次展览持续到11月20日,将有力助推中泰文化交流,成为中泰建交50周年暨“中泰友谊金色50年”的生动注脚。
未来,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系列展将继续以“文明互鉴”为核心,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明对话,依托浙江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重点呈现稻作文明、青瓷文化、海丝之路、传统建筑等具有代表性的浙江文化标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与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