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赋能深度减碳 浙江打造工业低碳发展样板

工业领域是我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最主要领域,贡献了全国约60%-70%的能耗与碳排放。其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全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科技创新是驱动工业深度减碳的核心动力。 为深入挖掘杭州在此领域的先进经验与做法,近日,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振华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基金“气候行动地方能力建设”项目组在杭州开展专题调研,重点走访了钱塘区医药港、临平区茧SPACE产业园等实践案例,围绕园区多能综合利用、数智化能碳管理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能源环境研究所所长黄学作为专家参与了杭州场调研活动,他认为,近年来,工业节能在浙江的绿色低碳转型中承担了重要责任,工业领域贡献全省60%-70%能耗与碳排放,但“十四五”前四年规上工业碳排放强度降幅优于全社会平均水平。浙江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全国领先,在国家工信部2024年发布名单中,浙江省年度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94家、绿色工业园区7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8家,数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绿色工厂、园区已经成为浙江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单元。同时,浙江省重视数实融合赋能绿色低碳发展,在健全“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企业智造转型路径基础上,把绿色低碳改造融入其中,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已全覆盖,数字化绿色化“双化协同”成效显著。

黄学在调研座谈会上发言

在提到浙江省推进工业降碳存在的瓶颈时,黄学表示,浙江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例如制造业增长、用能和碳排放之间还较难脱钩,广大中小微企业推进降碳的意愿、资源和手段仍显不足,碳足迹、碳标签管理还缺少数据库和标准的支持等等。但其中最为主要的内生瓶颈在于由于浙江省工业发展的固有属性,进一步深化节能降碳的压减空间已经非常有限。

对于浙江如何持续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黄学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严格项目准入,完善“两高”项目联合评估论证机制,加强项目投产前评估复核,严格执行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置换政策。二是优化产业结构,持续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用更多高效低碳产业的增长带动工业整体质效变革,大力推动产品结构优化,补齐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抢抓国家“两新”“两重”政策机遇,推广高效节能装备应用。三是强化标杆引领,培育具有低碳竞争力的特色行业标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为全国工业低碳发展提供“浙江样板”。

下一步,振华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基金“气候行动地方能力建设”项目将在贵阳、长春等地持续开展活动,深入挖掘地方实践,系统总结并推广先进经验与典型案例,着力提升地方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智力支持和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