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日报:天后妈祖信仰的东海传播故事

夏志刚

一、湄洲神女林氏

在东极镇庙子湖岛西南约2公里的海面上,有一列名为叶子山的长条形岛礁,每个初到东极的人都为它所吸引,鲜为人知的是,就在这无人岛屿的石缝之间,居然隐藏着一座供奉天后的“娘娘宫”。同样低海拔的天后宫还有远在嵊泗大洋山的三姑礁的“圣姑宫”(也称圣姑庙)、普陀蚂蚁岛上的仙人洞天后宫、登步岛大岙石弄塘天后宫、六横岛的戏文山天后宫、岱山燕窝山天后宫等等,不一而足。根据历代方志和实地调研,舟山现存及已圯天后宫共有110多处,约占神庙总数的七分之一,其中岱山38处、普陀31处、嵊泗27处、定海15处,可以说,天后妈祖是舟山所祀最多的神祇。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等等,为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妈祖“世界和平女神”称号;2009年9月,“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适应实名制购票的需要,她甚至有属于自己的名字和身份证号码“林默,350321096003237001”,由福建莆田的身份证区位码和诞辰日等构成。

作为中国民间信仰的航海保护神,天后妈祖最早的称呼是“湄洲神女林氏”“湄洲林氏女”等,可说是有姓无名。最早记载妈祖身世的文献,为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廖鹏飞所撰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郡城东宁海之旁,山川环秀,为一方胜景,而圣墩祠在焉。墩上之神,有尊而严者曰王,有哲而少者曰郎,不知始自何代;独为女神人壮者尤灵,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为立庙于本屿。圣墩去屿几百里;元祐丙寅岁,墩上常有光气夜现,乡人莫知为何祥。有渔者就视,乃枯槎;置其家,翌日自还故处。当夕遍梦墩旁之民曰,‘我湄洲神女,其枯槎实所凭,宜馆我于墩上。’父老异之,因为立庙,号曰圣墩。岁水旱则祷之,疠疫祟则祷之,海寇盘亘则祷之,其应如响。”根据这个记载,莆田的这所“圣墩祖庙”原先并非专祀“通天神女”,同时其神力也是从陆地开始,后期被信仰者不断赋予怯除“水旱”“疫祟”“海寇”等功能。直到明末,湄洲天后宫住持僧照乘编撰的《天妃显圣录》方才出现天后的名字,其中《天妃诞降本传》说妈祖从出生至满月竟然一声不哭,因此取名为“默”。又因闽南风俗在小名后多加娘字,故时人常称“默娘”“林默娘”等。而“妈祖”这一称谓则兴起较晚,是民间的一种尊称。清代学者赵翼撰写的《陔余丛考》中曾道,“台湾往来,神迹尤着,土人呼神为妈神。尚遇风浪危急,呼妈祖,则神披发而来,其效立应,若呼天妃,则神必冠帔而至,恐稽时刻。妈祖云者,盖闽人在母家之称也。”意思是若遇海难向神明呼救时,称“妈祖”,妈祖就会立刻不施脂粉来救人。若称“天妃” 则妈祖就盛装打扮,雍容华贵地来救人,所以会很晚才到。故海上都称“妈祖”,不敢称“天妃”,希望妈祖立刻来救海难中的船只。

妈祖本是一种地区性的民间信仰,但历代统治者对其敕封不断抬高。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首次被封为“灵惠夫人”,之后百年间,妈祖被敕封13次,封号从“夫人”升为“妃”,至景定三年(1262),其封号为“灵惠显济嘉应善庆妃”。元代因护佑南粮北调,于至元十八年(1281),赐封为“护国名著天妃”,之后又4次追封,至天历二年(1329),其封号为“护国辅圣庇民显佑广济灵感助顺福惠徽烈明著天妃”。明洪武五年(1372),被封为“昭孝纯正孚济感应圣妃”。郑和七下西洋期间,每次出海前后都会祭拜,明代永乐七年(1409),被褒封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并赐额“弘仁普济”。乾隆二年(1737),福建总督郝玉麟奏请加封天后,被加封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福佑群生天后”,后又经清廷历代皇帝加封,至光绪元年(1875),妈祖封号达到六十四字,其全称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祜、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嘉祐敷仁天后”。每一次褒封又都将妈祖的地位不断提高,直至无以复加,使她成了万众敬仰的“天上圣母”“海上女神”。

二、舟山宋明天妃渊源

天后妈祖从莆田一带的地方神上升为国家祀典,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然也伴随着信众对其灵异神迹的反复加持。《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称,宣和“癸卯,给事中路允迪使高丽,道东海,值风浪震荡,舳舻相冲者八,而覆溺者七;独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樯竿,为旋舞状,俄获安济。因诘于众,时同事者保义郎李振,素奉圣墩之神,具道其详。还奏诸朝,诏以‘顺济’为庙额”。北宋宣和五年(1123),宋廷委派路允迪等出使高丽,在明州建造两艘大海船“神舟”、数艘“客舟”,经舟山海域顺利往返,天后妈祖即显灵于此时。然而随行书记福建人徐兢在回国后撰有《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详细记载了这次出使的经历。事实上,路允迪出使高丽的八条海船,确实遇到大的风浪,但都平安归来。有问题的是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对海神的记载:“午后,三柁并折。”“同舟之人,断发哀思,祥光示现。然福州演屿神亦前期显异,故是日舟虽危,犹能易他柁。”这里记载的是福州演屿神显灵,并未提到妈祖。福州演屿神,也是位由真人“封神”,此神原是唐朝末年福建观察使陈岩的长子,名为陈延晦。论历史,演屿神早了妈祖一个朝代,但这并未影响南宋的莆田文人将演屿神的故事转换成妈祖的神迹,并藉此促成了历代朝廷对天后妈祖的加封。

浙东地区奉祀天后妈祖最早在宁波,南宋绍熙二年(1191),由福建莆田船主沈法询所造。元代程端学《灵慈庙记》云,“鄞之有庙,自宋绍熙二年(1191)来远亭北舶舟长沈法询,往南海遇风,神降于舟以济,遂诣兴化分炉香以归,异香满室,乃舍宅为庙址。”据传沈法询曾在南海航行时遇到风暴,危急关头,他因祈求妈祖而躲过一劫。回到宁波后,沈法询感激相救之恩,便将自己的住宅捐出,修建为庙宇,同时又增加了部分官地,捐资募众,由此诞生了浙东地区第一座妈祖庙。作为东亚海上丝路的重要启航港口,舟山的天后妈祖信仰则始创于宋端平间。

明代天启《舟山志》称,“天妃宫,在城外南三里。创于宋端平间。隆庆三年(1569),参将梅魁重新之。”同书又有明代万历年间曾任礼部主事的鄞县人屠隆的《天妃圣母祠记》,详细记述了万历二十九年(1601)舟山参将袁世忠重修天妃圣母祠的概况。“四明东维海上,为古翁州地,地仅弹丸尔,然岛夷内讧,此实鼓舰之道,以是兵民杂处,艨艟凑泊,盖戎马之郊云。州治南去,里许阻山下,即南关津渡处。山之阳,天妃圣母宅焉。頺垣败宇,焚修久废,登览者凄然。夫东南恃舟师以宁,舟师恃圣母以济,圣母之灵弗妥,当事者之过也。”当时的天妃圣母祠地处关山之上,也就是现在定海城南道头的东岳宫山上,当时人认为天妃圣母直接保障了海上官兵的安全。据《舟山志》,明代舟山奉祀天后妈祖的至少还有沈家门、岑港、马目三处。沈家门是永乐年间所置的舟山营正兵哨水寨,在现宫墩上有“圣母宫,在沈家门内附祀。都督戚,讳继光,号南塘:都督李,讳应诏,号念江,参将刘,讳(缺),号草堂;副总戎张,讳可大,号扶舆,俱肖像焉”。马目亦有水寨,属于定海水营哨官驻地,现仍有天后宫在,地名“宫前”即为遗迹。岑港街道的天后宫已在解放后废圯,现遗址已经为基督教堂所占,但其历史则很可能追述至南宋末期。南宋端平年间,为防范从北方而来的威胁,庆元府(宁波)每年都要组织本府、温州、台州三郡的民船前往镇江、定海(镇海)等切要之地增强防御,“岁起船三百余只”。宝祐四年(1256),朝廷令“起发温、台、明系籍民船,摆布岑江等处,以防外洋之寇”,面对这些来自人间和海上的无妄之灾,在此供奉天妃圣母是非常可能的,当然这也有待于后期的考古加以印证。另外,康熙《定海县志》所载的干石览金钵盂山天妃宫也可能是明代所建,当地是干石览堠、干石览寨的所在。

三、浙东天后另有其神

天后宫祠遍及舟山海域,主要是在清代海禁结束以后,既与从台湾、福建前往东北、渤海、上海的海上贸易有关,更与舟山渔场的渔业兴盛和岛民迁徙、海疆官兵关系紧密。

天后妈祖文化在清代的广泛传播离不开定海,以蓝理为代表的福建水师官兵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据清光绪年间《定海厅志》记载:“天后宫,在南门外东山之麓,康熙间总兵蓝理创建,旁为八闽会馆。同治间,商民又别建福兴街,即保定会馆。”蓝理是清初的名将,协助施琅一同平定和驻理台湾、澎湖,在攻台时受伤称“破肚将军”。传说在攻台之时,出身福建漳州的蓝理将天后像请到船上,平定台湾后上疏奏请赐封妈祖天妃娘娘为天后娘娘。康熙二十三年(1684),定海展复后,商市日渐复苏,海上民间贸易兴旺。又兼开海禁后,舟山海域万船放洋,其后渔船放洋12000余号,其中本帮渔船4000余。康熙二十九年(1690),蓝理到任定海镇总兵,他带头捐巨资,在定海东岳宫山脚路修建了天后宫等,还助闽商开设了“八闽会馆”,在八闽会馆里供奉的就是妈祖。

各地的天后宫都尊奉天后、圣母、娘娘,但到底是否姓林,则可以另当别论的。清康熙二年(1663)张学礼任册封琉球正使出使琉球,其所着《使琉球记》以日记形式记载了出使始末,其中有记,“再过猴屿,见梅花所故城,荒榛瓦砾,满目凄然。通官谢必振禀云,‘天妃姓蔡,此地人;为父投海身亡,后封天妃。本朝定鼎,尚未封。’于是至庙行香,许事竣请封。”浙东一带还有天后姓金的传说,舟山、象山一带的清代航运从业者为得到天后的护佑,其海船取名多以天后之姓金字为首,如金宝泰、金顺泰、金财兴、金源号、金飞鲸、金宝康等等。可见,在福建和浙江民间,清代也尚未就天妃的姓氏达成一致结论。

在浙东一带,不少天后宫内供奉的“天后娘娘”,当地人认为是“狸猫换太子”戏曲里的寇承御(寇珠)。在定海区干石览镇西码头下沙头71号的天后宫,匾为“天后宫娘娘殿”,神主凤冠霞帔,神旁有一牌位大书“勅封钦赐天后宫寇娘娘之神位”,说明此庙是以寇珠(寇承御)为主神。根据本地文史爱好者的采访,舟山自认供奉寇珠的现存天后宫至少还有登步岛石弄塘天后宫、白沙岛天后宫、蚂蚁岛仙人洞岙天后宫、桃花岛茅山村稻蓬天后宫、桃花岛青龙村后沙头天后宫、六横岛苍洞天后宫、黄兴岛天后宫、衢山岛宋朝宫、黄龙岛天后宫、嵊泗金平天后宫等10多座。无独有偶,即使在江苏内地太湖吴兴大钱口,亦有天后宫,当地称”娘娘庙”,当地渔民也说“天后”是“狸猫换太子”中的寇承御,是宋仁宗母亲封的。

寇珠(寇承御)出自元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后来被写进明代小说《包公案》卷七的《桑林镇》、清代小说《三侠五义》等。这个故事于清末流传到上海,被改编成京剧搬上戏台,后被改编成越剧、评剧、豫剧、黄梅戏、吕剧、湘剧、潮剧等等,尤其成为越剧的常演剧目后,在浙东影响深远。宁波象山的蛟龙柴岙龙圣宫、东门天后宫、南汇小塘庙、蒲湾娘娘宫、勾头娘娘宫等均自认奉祀寇珠,柴岙龙圣宫还有“天后舍身救圣主,千年万载美名扬”的楹联为证。象山竺桂良所著的《石浦镇志稿选编》还言之凿凿,“传说寇珠诞期为农历三月廿三,每逢其诞期或节庆演戏敬神,寇珠庙从不演《狸猫换太子》。”“一般庙宇菩萨神灵多呈坐姿,唯天后寇珠立像,左祀土地,右奉财神。”岱山县渔民请“船关老爷”的习俗颇为流行,不少老渔民说渔船后舱请的是“圣姑娘娘”,她是宋朝宫娥寇承御。

天后宫、妈祖庙在沿海建造普遍,内陆与国外有一定数量,已成一种文化信仰。其发端于海外贸易兴盛的南宋时期,在大力发展海运的元代受封为“天妃”,并日益扩张至国内外,佑民、护航的功能显受飘忽海上之民的尊崇。及至“片板不许下海”的明代,天妃仍然成为保护渔民、舟师和郑和船队的神袛。

天后妈祖文化的内涵,在不断扩大过程之中,但始终凸显着“立德、行善、大爱”的品质,这也正是中华民族千年延续的文化品格。

来源:舟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