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辉
这些年港片似乎没落了,逐渐被内地观众遗忘。然而今年一部《年少日记》却风靡网络,内地网友打分很高。
作家杨绛曾说:“长期指责打压家人的人,不是蠢就是坏。”《年少日记》中郑中基扮演的父亲,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对于妻儿的长期打压,使得一个原本圆满的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长子在他肉体、语言双重暴力下,年仅10岁就跳楼身亡。
《年少日记》让我想起1981年,父亲带着我去看的香港电影《父子情》。那部影片中的父亲老罗,与郑中基演的大律师不同,他住在贫民窟,由于学历低不会英文,一辈子窝在公司底层。为了让儿子出人头地,他让大女儿早早打工,还逼她找有钱的男友;二女儿学习成绩非常好,他却让她弃学也去打工……如此这般终于凑足了钱,供成绩并不好的儿子出国留学。儿子一直想从事电影事业,最终无奈放弃了梦想。影片结尾,老罗得知儿子获得了外国大学的毕业证,乐极生悲,心梗去世。
“阿爸这一世都是为了你”,片尾妹妹对哥哥说。记得当时影院里不少观众听了,忍不住泪流满面,多伟大的父亲啊!然而40多年过去,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改变。看完《年少日记》,网上骂声一片,“多自私的父亲”。
大律师父亲苛责儿子,是因为笨儿子丢自己的脸,给家族蒙羞;小职员父亲望子成龙,是想让儿子替自己完成阶层跨越的执念,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自己。
从网络弹幕看,不少人有需要一生去治愈的童年,童年阴影大多来自为他们好的父亲。学生时代,我父亲也爱逼着我“上进”。他经常挂在嘴边的是“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会和我一样,当工人、三班倒”。他所在工厂是本市上交利税排名前10的优质国企,虽然上世纪80年代大家工资标准差不多,在奖金、福利方面,父亲可是超过了许多同龄人。父亲文化程度不高,资质平平,老实说能在这样的企业当一辈子工人,已经算很幸运了。可是他爱和厂里的干部比,一心想让儿子以后能坐办公室,完成他的心愿。这种执念毁掉了他大半生的快乐,也让我的童年十分压抑。
“为人父母,只是将儿女‘渡’到这个世界。他们是独立的人,要走自己的路”,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说过一番大意如此的话。做父亲者,不妨读一读、想一想。那些“严父”往往自以为一切都是为了儿女,等儿女长大自然会理解他们的苦心。他们意识不到自己其实将儿女当作了“工具人”,去完成他们的某种执念。逼死孩子的父亲毕竟是极少数,但以一己之力毁掉孩子的童年,甚至毁掉家庭,这样的父亲并不少见。
来源:衢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