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晚报:匠心流转于镜头——2024非遗影像展衢州进行时

记者 徐聪琳/文

25部(组)长视频、30部(组)短视频,57组(96幅)精挑细选的图片,6场影片映后交流,逾百位非遗保护、影像记录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非遗保护工作者、非遗传承人代表以及入围影片主创团队代表等汇聚,围绕相关主题对话……10月23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及中共衢州市委、衢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4非遗影像展,在衢州市开化县开幕。

立于光影,

影像记录与非遗保护相辅相成

“影像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具有跨越时空、超越语言、沟通世界的鲜明特点。用镜头记录匠心传承、展示非凡技艺、讲述精彩故事,通过影像传递非遗,传承情感、思想和创意创造,既是非遗保护的重要手段,更是时代记忆的生动再现。”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在影像展的开幕致辞中如是说。

非遗影像记录工作能够在全社会掀起关注和讨论的热潮,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政府相关部门的正确引导。文化和旅游部于2013年试点,2015年全面启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截至2021年,中央财政已对全国约1600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抢救性记录的财政支持,约占国家级传承人总数的52.2%。

一批批代表性传承人所承载的独到技艺、文化记忆得到记录和保存。政策的支持和政府的引导激发了民众关注非遗、保护非遗的热情。从《我在故宫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等非遗影像作品受到了“90后”“00后”的热捧,到江寻千(九月)、朱铁雄等一大批非遗内容创作者收获千万粉丝,社会各界以影像为媒介,积极参与到记录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潮中,人们寻找和守护逐渐消失的传统手艺与非遗文化,让更多非遗传承人和他们的工匠精神被看见,并在非遗的保护上探寻新的可能。

2024年是我国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此次非遗影像展以“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为主题,以影像为媒介,通过影片展映、交流对话、图片展览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维度呈现我国非遗保护实践的精彩图景和丰硕成果。

据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兰静介绍,本次非遗影像展共征集到非遗影像作品500余部(组),涉及浙江省、山西省、河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甘肃省等22个省(区、市),涵盖传统手工艺、表演艺术、仪式节庆等各类非遗代表性项目。

人民共享,

从传承到创新,讲好非遗故事

开化香火草龙、常山喝彩歌谣、廿八都木偶戏、九华立春鼓、龙游硬头狮子……动态的衢州非遗展演和市集展示,与“文脉华章——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展”相得益彰。非遗是衢州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衢州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于时光淬炼中历久弥新,连接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2024非遗影像展中,衢州入围作品包括3部短视频《人类非遗九华立春祭》《三衢遗韵》《一餐一食一衢州》,1部长视频影片《丝路两端的白瓷缘》,2组图片作品《邵永丰麻饼制作技艺》《开化香火草龙》。

“影像展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展示和沟通平台,在这里大家关注和探讨的都是如何传承和保护非遗,希望以后能够有更多更好的平台和机会,激发社会大众对非遗记录工作的兴趣。”浙江元来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策划总监李昕晨对能够参加此次影像展感慨颇深,“我们的《一餐一食一衢州》创作思路就是以衢州的一日三餐作为主线,把区域内的非遗美食串联起来。”

传播亦是影像记录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横店电影城开化店的影片展映现场,3个展映厅都挤满了前来观影的人。谈及观影感受,每位观众都被不同程度地感动着,引发的思考虽角度不同,因人而异,但心灵震撼却是实实在在的。此外,忂州市还将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百场百影”非遗影像进乡村活动。

活动期间,非遗保护、影像记录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非遗影像的理论与实践》《非遗影像叙事的创新与反思》《非遗影像成果的传播能力建设》等议题展开对话。仔细分析这些议题,不难发现,无论是对拍摄技术更迭创新的思考,还是对非遗影像作品拍摄内容与角度的探讨,都围绕着非遗的传承、创新这个时代发展大趋势。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与文献中心作为活动分会场,在10月23日至11月22日,10月23日至12月22日,分别举行入围影片展映和非遗图片展,生动反映非遗影像记录的创新实践,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来源:衢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