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英
丝瓜,江山腔叫“天络”,是吴语方言,“络”,发去声,读起来干脆有力。
江山人还把油条叫做“天络丝(se)”,“丝”也是去声。 丝瓜和油条长得挺像,都是修修长长的。“丝”又是怎么来的呢?我问我妈妈,她也不知道,反正老一辈这么叫的,就这么代际传承下来了。
我们还有这样的说法,“秋天的丝瓜当补药,秋天的茄子当毒药”,这样的对比本来就是找伤害的,茄子服不服呢?我查阅了一下资料:茄子属于寒凉食品,再加上霜打后茄碱的含量会增加,因此秋败的茄子最好少吃,甚至是不吃。丝瓜中富含水分和维生素、矿物质,多吃一些既有助于补水,也可以帮助润燥。秋后的丝瓜营养价值更高,所以有此一说。
这样一来,秋天的丝瓜就比较开心了,但人家丝毫不张扬。在菜市场、超市,甚至酒店点菜柜里,丝瓜总是被摆放在显眼的位置,整齐地码放着,翠绿着,不说话。茄子只能像童养媳一样缩在一旁,脸色发紫,也不说话。但这是没办法的事,丝瓜、茄子和人一样,各有各的高光时刻。
丝瓜刨了皮,露出质地青白的肉,柔软、活腻、清香,和泥鳅是绝配。丝瓜炖泥鳅是一道好菜,丝瓜蛋汤、丝瓜炒豆腐、清炒丝瓜、丝瓜炒肉片,也都很好吃,软软的、柔柔的、嫩嫩的、滑滑的,但一定要用菜籽油来炒才香。
丝瓜皮也是一道好菜,切碎,加点咸菜,粗糙,有嚼劲,如今也被追捧到五星级酒店的餐桌上了。
我对丝瓜的好感却来源于那深绿的叶子,像张开五指的大手,在池塘里就是一叶小舟了,这一叶小舟曾经载着一位仙姑。小时候,总听妈妈讲起这个口口相传的故事,在她的娘家上余镇雁塘村,一户人家里有个童养媳,婆婆对她颇为嫌弃,在池塘中央的岛上种了丝瓜,把船锁住后,故意安排童养媳去岛上摘丝瓜。不料童养媳原是仙姑,她摘了一片丝瓜叶,放在水面上,双脚踩上丝瓜叶,就这么漂过去了,来去自如,每次都摘了丝瓜回来。恶婆婆发现后,后悔已晚,童养媳骑着神鹿到了我老家岩下村的神仙洞去了。神仙洞下的镇岩寺里,一直供奉着这位仙姑,香火不断。小时候,我每次瞻仰这位貌美的仙姑娘娘,都怀着敬畏,都会想起丝瓜叶的故事。
我总觉得丝瓜叶也是有仙气的。
丝瓜叶随着藤蔓一路绿过去,藤蔓延伸到哪里,叶子就绿到哪里,紧接着就一路开出黄色娇艳的花,引来蜜蜂和蝴蝶。花落后就结果了,小丝瓜垂吊着,一天天朝着土地的方向生长,一天比一天沉,好像地球引力拉长了它,而不仅仅是靠阳光雨露的滋养。根部的叶子一天天枯黄衰老,头部的叶子还在嫩绿生长,这一路上,从低到高,从下到上,多少世同堂了?丝瓜一边生长,我们一边采摘,吃也吃不完。
吃不完的丝瓜,不能像南瓜一样晒干,晒出美丽的秋景来,只能在藤蔓上一天天老去,叶子枯黄,藤蔓枯黄。丝瓜呢,不再修长,不再苗条,很沧桑,身体臃肿膨大,外壳变黄,变硬,一个个轻飘飘地吊着,一副落寞的模样。老丝瓜最后挂在墙上风干,变成丝瓜络。丝瓜络里面,装满丝瓜的种子。
丝瓜络可以洗碗,还可以打老公。我们家乡有句谚语“天络壳打老公”,意思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你想啊,丝瓜络那么轻飘飘的东西怎么打人呢?相当于,我拿块豆腐砸你。
来源:衢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