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汪晨云/文
10月31日是第二届“浙台文学周”暨两岸儿童文学交流会(以下简称“浙台文学周”)的最后一天,来自海峡两岸的80余位作家也将告别衢州,结束为期5天的系列采风活动。
5天前,作家们从全国各地来到衢州。在衢江区参加简短而隆重的开幕仪式后,他们奔赴衢州各地,深入衢州街巷与乡村,了解衢州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寻找创作源泉。
搭建两岸文学交流平台
“浙台文学周”是浙江与台湾交流的有益探索和大胆创新。
早在去年11月,衢州举办了首届“衢台两岸文学周”。来自海峡两岸的30余位作家走进衢州,从绿水青山、风景名胜和人文历史中寻找创作灵感。回到台湾后,作家们先后创作了一批高质量文学作品,刊登在当地媒体,让更多台湾民众了解浙江、了解衢州。
第一届活动赢得了两岸文学界的高度评价,收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浙江省台办、省作协高度重视,将“衢台文学周”升格为“浙台文学周”,作为省级对台交流重点项目和浙台交流的重要平台。由此,活动得到了更多业内人士的支持与参与。
本届“浙台文学周”以“创新两岸文学交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为主题,旨在以文为媒,创作出一批以浙江和衢州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推介衢州,讲好衢州故事、浙江故事。
衢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朝雄说,希望大家因文学而温暖灵魂,在“浙台文学周”系列活动中,切身感受衢州人民的似火热情,感受南孔圣地的浩荡儒风,感受衢州人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热爱。“希望两岸作家以文学作品展现心灵契合,抒发深厚的民族感情、血脉亲情,感受两岸同胞同文同种、同根同源,厚植‘两岸一家亲’的文化基础。”
把衢州写进作品里
杜泽老街是本次活动的首个采风点,10月27日下午,作家们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走进杜泽老街。
人群中,1997年出生的青年作家曾郁芸一边品尝着特色小吃桂花饼,一边了解衢江区的非遗故事,还时不时停下脚步用手机拍摄记录着。
曾郁芸来自台湾,从事着唐诗、宋词的文化推广工作,平日里喜爱书写与美食、旅游有关的作品。“真正走过之后,才发现与网上看到的不同,会让我更加印象深刻。”曾郁芸说,她将仔细记录所见所闻,为日后创作积累素材。
继杜泽老街之后,80余位作家在几天时间里先后走进柯城区石室乡、江山市廿八都古镇等地,捕捉当地民俗风情,了解当地历史文脉。
由于工作关系,曾郁芸对“初唐四杰”杨炯的故事尤为感兴趣。在了解到衢江区高家镇盈川村至今仍保留着杨炯出巡的祭祀仪式后,她对着宣传栏拍了不少照片。“过去我只给小朋友说杨炯以前的故事,却不知当代仍有传承,我要回去讲述给台湾的小朋友。”曾郁芸说,除此之外,她也将结合烂柯山的地理环境、人文背景,在台湾将“烂柯传说”作进一步补充。
台湾作家颜艾玨是本届“浙台文学周”签订驻点协议的作家之一,还未离开衢州,她已经计划着明年6月或9月再来衢做一次更加深入的走访。结合自己的专业,她将对衢州老字号、民间技艺等方面作进一步了解与梳理,并逐一对外宣传。“这次采风已经有大概了解,希望再对细节做些把握。”颜艾玨说。
以文为媒促进交流
在采风时,台湾儿童文学作家粘忘凡收到了一把扇子,扇面上画着杨炯投江的画面,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
粘忘凡曾先后出版了近30本儿童绘本,站在儿童创作角度,她想把“杨炯投江”的故事重新加以创作,转化为儿童能够接受的语言,让后代们了解这段历史。“这是一个慢慢认识的过程,还需要多一些挖掘。”粘忘凡说,创作是一个亲身经历元素加以转化,从而与读者引起共鸣的过程,通过自己思考和基于对现实逻辑的推理,形成自己的故事逻辑。
此次来到衢州,粘忘凡也期待着能与内地插画家们有所交流合作,创作出更多精彩的儿童文学作品。
两岸儿童文学交流是本届活动的重点之一。作为一名衢籍儿童文学作家,毛芦芦不仅是本届“浙台文学周”的参与者,也是两岸儿童文学论坛的主要负责人。“这次活动来之不易,我们从春天开始谋划,从邀请作家、讨论主题等方面逐一确定,其间得到了方卫平、柯倩华、曹文轩、秦文君、孙建江、梁燕丽、陆梅、汤汤等多位老师的帮助,让我很感动。”毛芦芦说。
在两岸儿童文学论坛现场,海峡两岸的儿童文学作家们围绕“今天,我们怎样为孩子们写作”主题各抒己见,氛围很热烈。参与其中,让毛芦芦觉得获益匪浅。她说,每位作家的发言内容都很睿智,让她打开了眼界,尤其是大家对儿童文学创作的追求,让她找到了同频共振的人,得到了心灵的慰藉。
衢州青年儿童文学作家汪芦川在参加过活动后很是感慨,“家门口的文化交流盛宴对我来说是很宝贵的学习机会,所以我非常珍惜。”汪芦川说,作为青年作家,她将努力向前辈们学习,为海峡两岸文学发展、浙江文学发展贡献青年力量。
一场交流,一次收获。浙江省台办副主任章启忠说,期待把“浙台文学周”打造成两岸作家互学互鉴、增进感情的品牌交流活动,通过文学汇聚两岸优秀青年,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来源:衢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