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日报:一叶茶 飘落衢州

记者 汪晨云 报道组 蒋君 通讯员 毛莉华

一垄垄茶树,一座座茶园,散落在衢州各地,飘出阵阵茶香。

茶产业是衢州历史经典产业之一,产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宋朝时期最为兴盛。

茶文化作为衢州文化的一条重要血脉,经过千百年的积淀,成为衢州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为了解更多茶文化背后的故事,连日来,记者进行了多方走访。

300多年前,衢州茶已是贡茶

9月3日,记者探访了衢州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郑雪良。

还未走近郑雪良的办公桌,就能看到桌面右上角摆放着不少书籍,最上面一本是《问茶衢州:北纬30°的茶汤之味》。

说明来意后,郑雪良随手递来这本书,“这上面有许多故事,可以参考参考。”

从郑雪良手里接过书籍,整本书不算太厚,目录中可以大致看出书里记载着衢州各地有关茶文化的内容,书里做满了标记。

“衢州有1200多年的种茶史,烂柯山一带从唐宋时期开始种茶、制茶、斗茶……”郑雪良娓娓道来。

历史上,不少名人志士对衢州种植的茶叶青睐有加。据记载,北宋时期,苏东坡在杭州任太守时,品尝了毛滂从江山带去的仙霞茶后,赞不绝口,称之奇茗极精;明武宗皇帝朱厚照到浙江一带察访民情时路过仙霞岭,当地官吏也进献了仙霞茶,皇帝饮后大加赞赏,把仙霞茶命名为“绿茗”。

1631年,开化向朝廷进贡芽茶4斤,从此开启浙西茶叶的贡茶史,贡茶一直持续到1898年,以篓装黄绢袋袱插旗送京;清朝光绪年间,衢州作为国内眉茶的主要生产区,作为大宗商品出口,参与国际茶叶市场的竞争。因此,衢州不仅是贡茶的重要产地,也是茶叶出口的重要基地。

一组组数据记录着历史上衢州茶叶广受欢迎。在1932年,衢属5县茶园已有1.423万亩,年产茶量达505吨。1974年,衢县(含龙游、柯城、衢江)和开化县被列为全国100个茶叶生产基地县之一。到了1982年时,茶园总面积达29.1万亩。

在岁月长河里,经过数代人的努力,江山的裴家地村、开化的大龙山、龙游的溪口镇,这些曾经的核心产地也在传承与创新中推出了经典名茶,并成为茶领域的知名代表。如开化龙顶茶、江山绿牡丹茶、衢州玉露茶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龙游黄茶”地理证明商标成功注册。

被茶园围绕的衢州,让茶文化潜移默化走进了百姓家中。每当家中来客,衢州百姓会热情地沏上一杯茶,招呼客人落座,这是“客来待茶”“以茶待客”的礼节,也是中华茶文化体系中茶礼的组成部分。

现代生活中,还有“认亲茶”“谢恩茶”“定亲茶”等茶礼。茶文化与儒风相融,形成了有衢州鲜明特色的茶礼。

祖辈与茶结缘,传承茶文化

悠久的种植历史,深厚的茶文化,吸引着不少农户祖祖辈辈以茶叶为生。

开化位于钱江源头,地处北纬三十度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区,森林覆盖率高,地表水、空气质量常年为优,是全球负氧离子浓度最高的五个地区之一,为茶叶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走进位于开化县池淮镇芹源村的御玺贡茶园,放眼望去皆是绿色。这是开化御玺贡芽制作技艺传承人汪秀芳打造的茶园,种植着明朝同款“贡茶”,整个茶园面积约3806亩。

时值高温,茶叶口感、香气、产量有所下降,加之病虫害增多,采摘迎来淡季,茶园内很少看到茶农。

但汪秀芳并没有因此空闲下来,走访市场、邀请专家出谋划策……她想寻找缩短茶叶淡季的突破口。就在两天前,她还邀请了一批专家来到茶园走访调查。“二三十年来与茶打交道,一到夏季就是淡季,我想通过技术的力量来改变现状。”汪秀芳说。

汪秀芳是国家一级茶艺师。早在1992年,还在开化林场工作的她接触到了茶叶。后来开化林场实行承包制,汪秀芳分到了5亩茶园的销售工作。为了了解茶叶,她向林场技术员求教,从种茶、炒茶等工序开始,一步步学习。

在一次查找资料时,汪秀芳发现开化在古时向朝廷进贡芽茶的历史。于是四处走访茶叶专家和老茶人,尝试还原贡茶的味道。2007年,汪秀芳依据古法,开始了“御玺贡芽”的培育与炒制。目前,“御玺贡芽”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非遗传承人,汪秀芳一直不吝赐教,教授的徒弟已有上百人。其中有开化本地的,也有外地的;有学习种茶技艺的,也有来学习茶艺、评茶的,汪秀芳都会悉心指导。两三年前,远在国外工作的儿子汪洋也辞去了工作,回到茶园帮着汪秀芳一起打理。

在衢州,像汪秀芳一样执着于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人还有很多。

李群勇是开化丽群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曾获首届全国茶叶加工(精制)职业技能竞赛(红茶类)冠军。

因父亲是一名茶农,李群勇自幼在茶山上长大,对茶叶很是熟悉。上世纪90年代,李群勇从外地回到开化老家办婚礼,恰好村集体里有块20多亩的茶山在对外承包。在外生活过的他,深刻感受过开化茶叶在外的知名度,认为这会是谋生的好路子,于是向父亲借钱承包了下来。

在20多年时间里,他不断摸索制茶技巧,拓展销路,学习茶艺,不仅推动了茶产业的发展,也带动着茶文化的传播。

茶叶品牌化,科技创新添动力

在衢州市大山茶叶有限公司,投入八百多万元建造的智能化加工厂房已经投入使用。

智能化加工厂房经过两年时间建设,面积约2000平方米,配置了红茶、绿茶两条生产线,并且实现了茶叶的自动化包装。

“以前一天的鲜叶加工量是750公斤到1000公斤,需要15人。数字化运作后,一天的鲜叶加工量是2250公斤到3250公斤,只需要5人。”公司总经理江财红说。

江财红是衢州玉露茶的经营者代表。与开化龙顶茶相比,衢州玉露茶并没有悠久的历史,而是一款现代新创的名茶。

1995年,江财红离开公职,一心一意去搞名茶生产与开发,先是承包土地种茶树,之后贩销加工茶叶。有了品牌意识后,他需要一个品牌名来带动产品销售。

江财红深知,品牌也需要有故事。“‘玉’在中国是一种高贵文化的象征,‘露’代表了新鲜。”江财红说,他把两个字一结合,变成了品牌名。玉露茶品牌随之成立。

有了品牌名字之后,江财红开始研究做茶,他想做出一款名茶。但名茶并不容易,要得到多方认可。在他的努力下,2001年,浙江省农业厅为衢州玉露颁发了浙江名茶证书。为扩大茶产业发展,江财红又负责起草了《衢州玉露茶生产技术规程》标准,全面推广种植与加工。

目前,衢江区玉露茶种植面积3.3万亩,以岭洋乡为中心,覆盖举村乡、黄坛口乡、湖南镇等全区18个乡镇1个办事处,共计244个行政村。

为了提高茶叶加工产量,江财红再一次走在了产业前端,建造了眼前的智能化生产线。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大大增加了产量。

依托数字化,茶产业得以持续释放效用。 在开化县芹阳办事处十里铺村,浙江龙顶茶业有限公司新建设的数字化生产线只需设定好机器参数和程序,就能实现茶青进、成品茶叶出的全自动化生产;开化县名茶开发有限公司新建成的数字化龙顶茶生产线,实现了日处理鲜茶叶达万斤。

创新发展 打开茶企新赛道

随着时代发展,新茶饮行业逐渐兴起。茶叶作为传统产业,乘上新行业的东风,可以大大推动茶产业的发展。

90后姑娘王蕾首先做了尝试。王蕾在江山城区开了家新中式茶饮店,今年以来,她以江山峡口水库一带的绿牡丹茶为主要原料之一,推出新中式茶饮,深受顾客喜爱。“绿牡丹香气清高,滋味鲜醇爽口,经过配比,调制出的轻乳茶茶香浓郁。”王蕾说,她多次请教有着20多年种植加工绿牡丹茶经验的周敏仙,从采茶开始,一个个环节学习。以优质的茶汤为底,推出七八款新中式茶饮,顾客评价都不错。

浙江茗皇天然食品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茗皇公司”)位于龙游县小南海镇,创立于1992年,主导产品为速溶茶,年生产能力达5000吨,是国内较早实现速溶茶工业现代化生产的企业之一。

茗皇公司主要开发龙游黄茶,“中黄3号”为主栽品种,去年公司营业收入达2.4亿元。“这一品种具有‘低茶多酚、高氨基酸’的特点,含有‘软黄金’之称的茶黄素更是堪称佳品。”茗皇公司相关负责人说,龙游黄茶为企业市场竞争提供了后盾。

在全市上下“打造百亿茶产业”的浪潮下,今年7月26日“生态钱江源 健康新茶饮”新茶饮标准化发展推进活动在衢州举行。活动期间,“茗皇公司”等多家本土茶企与香飘飘等国内知名新茶饮品牌企业进行签约,开启了新茶饮的赛道。

在开化,不少企业正抓住新茶饮风口,宝纳、易晓食品、开化万成等10多家企业,生产精制茶、抹茶、冻干茶、花草茶、茶食品等产品,成为省内外诸多新茶饮企业的供货商。浙江森伴园茶业有限公司将年产8000吨精制抹茶及其他茶制品的茶叶智慧工厂项目引进建设。

业内有关人士认为,新茶饮既传承中式传统茶文化,又引领茶消费新时尚,将成为最具活力、最受欢迎的消费形态之一。而衢州作为浙江重点的产茶市,孕育了一批优质好茶,可以为新茶饮提供优质的原料,提升核心竞争力。

茶文化是物质与精神双重存在的复合文化,一片小小的茶叶,影响可以很深远。衢州悠久的产茶史,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站在新的时代风口,衢州这片茶叶,将继续乘风破浪。

来源:衢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