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日报:穿越黑暗 揭开溶洞神秘面纱

比山更绚丽的是地下溶洞世界。金华山绵延数十公里的山脉,在地下颠倒为暗河涌动、钟乳百态的洞穴森林。数百万年来,流水不断冲刷这里的石灰岩,加上再沉积作用,最终发育出洞深藏奇观的喀斯特地貌。

溶洞,一个神奇的地下世界,进洞,宛如踏上了另一个星球:有的岔道连通外面的天坑,有的通向自成的巨大洞厅,有的则通向无止境的黑暗。溶洞的终点在何处?没人能告诉你答案。未知藏在更深处,也许就是起始处,当绝大部分人以游客的闲情游览金华山溶洞奇观时,还有人,带着探秘的好奇、科学考古的虔诚,行走在溶洞中。

历久弥新,一片冰心在溶洞

关于金华山溶洞,很多人都说,那几个溶洞,该探的都探了,该研究的也都研究了,还能搞出什么花样吗?

听到这些言论,马骏微微一笑,表情中颇有几分“山人自有妙计”的自如与从容。因为最近他悄悄干了件大事:把自己40多年走遍金华山探的40多个溶洞系统整理成册。“金华山溶洞,有地质地貌、有其人其事,是历久弥新、可再探再研究的。”80岁的马骏依然精神矍铄,谈到溶洞时双眼更是神采奕奕。

马骏是罗店镇盘前村人,可以说是在金华山顶长大的娃,成年后又在当时的双龙乡文化站工作。“一辈子没远离过金华山,半辈子都在研究金华山。”马骏说,溶洞是他耗尽毕生精力研究的重要内容。

为溶洞“整理档案”,马骏自信这事没人做过。确实,世人大多只知双龙洞、仙瀑洞、冰壶洞,而马骏这次不仅整理了10个已开发溶洞,还把28个已发现溶洞、经考究后确定湮没的7个溶洞的概况也一并写了出来。

在马骏的手稿里,通过密密麻麻的文字,让人得以一窥老人为溶洞研究付出的巨大心力。除了溶洞的位置、大小、洞名来由,他还把自己进洞实查看到的情形也做了详尽描述。例如陨星洞:位于赤松镇灶头村东北约1.5公里的梁山中部,海拔644米,相传为黄初平滚石除蟒所得,世人不知其故,还当是天坠陨星所至,故名。洞若竖井,垂深130余米,口径约3米,洞分11层,其第8、9层石花璀璨,环壁而生,绚丽多姿……现洞口被白水斗电站所封塞。

马骏对于已湮没溶洞的考究格外严谨。除翻阅大量资料找寻关于湮没溶洞的记载,还实地查看方位、距离、情景是否与古志记录相符合,再深究其湮没缘由。例如根据明万历《金华府志》中记载的两处“新洞”,马骏考证到一处为今赤松镇灶头村后的梁山洞,土名“六角屯”,一处为今洞殿下村北洞箬山西侧的箬山洞,两处溶洞分别在宋绍兴年间和明嘉靖年间坍毁。还有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因山体滑坡、开矿等原因湮没的石宕洞、无名洞、仙洞等,他在考证过后都用文字还原了溶洞的内部景象。

金华山溶洞体系如此庞大复杂,如何得知、找到并研究这么多溶洞?“史书记载、开矿队发现、村民们的线索。”马骏说。例如十几年前,有村民发现一处溶洞,位于金华山灶头村北侧的山坡上,洞内不仅有题字,还有古人类活动的痕迹。马骏获讯后两次入洞,查阅对比了大量史料,再结合溶洞地形和洞内的题字,他推断这个溶洞与史料上记载的宋绍兴十七年(1147)所崩塌的“新洞”毗邻,很有可能是“新洞”的余洞。“此洞发现古人活动并留下遗迹也是在金华山的首次发现,新奇啊。”马骏说。

新奇的还有每个溶洞各不相同的内景。马骏见过漫道列排状若罗马柱的钟乳石,也见过如霜似雪、晶莹玉洁的“冰河”,还有绚丽的满壁石花,甚至在一处溶洞里见过漫天水珠旋转飞洒的奇景。

要问哪个溶洞最难探,马骏一定绕不开八卦洞。这个溶洞位于赤松镇灶头村东面约1公里的梁山矿百丈石壁间,海拔522米。“洞里有很多支洞,洞体呈螺旋形,一层叠一层,每层都有洞厅,洞厅又和回廊相通,就像八卦迷宫一样。”马骏说。2008年发现这个洞后他就去探过一回,但最终因为太过峻险复杂没敢继续深探。

至今为止,马骏探溶洞只带一份干粮、一柄柴刀、一台相机,没有任何专业的户外探险设备。“年轻时什么也不怕,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绑根绳子就敢探下去,垂直距离100多米的洞内崖壁也敢爬。”马骏说,“不过探完洞腿也抖得厉害,古话叫两腿弹琵琶。”

数十年间在没有专业户外探险设备的情况下,只身走遍金华山全域近300平方公里,马骏十分熟悉金华山的地形特征、溶洞数量及分布情况——这些数据,都是他用生命去丈量的。

在陡峭的山岭和幽暗的洞穴留下足迹,总有人以为马骏此举是痴迷了。可马骏的真实想法其实是:“找溶洞真的很枯燥,找到了入口还要在一片漆黑的洞里摸索前进,又累又危险。”那肯定是迷上了洞里千姿百态的钟乳石?马骏反驳得又真实又“凡尔赛”:“头几年确实很期待洞里的石景,后来看多了也就心如止水啦。”

千辛万苦探溶洞,究竟图个啥?“我呀,就想做一份金华山溶洞的系统性记录,留给后辈们。”马骏说。

一眼万年,吾将上下而求索

大多探险电影都对洞穴有着强烈的执着。画着惊天秘密的牛皮图纸,不可计数的黄金宝藏,吸引全副装备的探洞冒险人趋之若鹜。可对叶德生来说,真正的探洞并没有这么多“花架子”,自己仅凭着云梯、登高板、滑轮、电瓶、小铁锹等工具也能一窥溶洞魅力。

63岁的叶德生从前是金华山有名的“探洞者”。身在赤松梁山区的采矿队工作,老叶很早之前就在爆破工作中断断续续发现了不少溶洞,也对这个神奇的地下世界产生了满满的热情和疑问。2007年的一次爆破作业,叶德生不仅探出一个面积数万平方米的地下迷宫,也正式开启了自己的探洞之路。他和13名工友组成北山民间探洞队,在此后的十几年中探洞不止,收获颇丰。

“溶洞里的景观太美了,难以用语言形容!”叶德生回忆,溶洞里仿佛是另外一个世界,里面暗河涌动,怪石丛生,唯独没有光。当佩戴的头灯划破洞中的黑暗时能看到石花,顶端细细的像针一样,一簇簇玲珑剔透又变幻无穷。还有石树,分布在滴水的地方,构成“洞穴森林”;还有流水沉积形成的石瀑,明明是凝固的,却又似在流动。还有各种动物,如蝙蝠、洞鼠……

“我这一眼,看的是金华喀斯特地貌的亿万年呐。”对叶德生而言,溶洞里的宝藏,或许就是溶洞本身。虽然老叶现在已不在金华山探洞,但溶洞的魅力让他念念不忘。“别有洞天是金华山溶洞的魅力所在,不走进溶洞,永远不知道里面会带来什么。”

对溶洞念念不忘的还有魏志虎。和叶德生不同,魏志虎没怎么探过洞,却实打实挖出了一个“玲珑岩洞”。

过去,婺城区罗店镇玲珑岩村附近的矿山是周边不少水泥厂的主要采料基地,村民们靠山吃山日子也挺好过。2019年,当了多年村主任的魏志虎联合几个村民,成立了金华市灵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为村里探洞,为下一步转型旅游业做准备。

“当时金华山转型旅游,矿山不能继续开采,村里得寻求新的致富路。”魏志虎说。探洞不是异想天开,是众人合计。玲珑岩位于双龙洞和地下长河两大溶洞风景区之间,村里一直流传着岩下有溶洞的说法。30多年前有胆大的村民进过众人口中的“天深洞”,知道里面很大,但这个洞需要用绳索垂直降下,落差大概150米,下易上难。

天深洞有没有连接低处的洞口?内部的情况如何?有没有开发价值?为了揭开疑惑,魏志虎陆续请来五六批探洞人,其中也包括叶德生。“下洞比较艰难,但洞里竟然有个几百平方米的大厅,晶莹剔透非常干净,还有好几个小洞,钟乳石一排排倒挂着十分好看。”叶德生回忆着当时的场景。

其他几批探洞人的反馈也和叶德生一致,魏志虎心里有了谱。他请的第一批探洞人,曾依约在进洞后往水里倒下了洋红,十几个小时后,在离天深洞垂直约120米的山腰上,一个小洞口流出了洋红水。

探得了洞里的大致情况,同时也找到了连通的低处入口,2019年5月魏志虎和村民们开始行动起来,他们要打通低处入口至溶洞内部的路径。

出于安全和保护溶洞的考虑,这条路径没有动用任何大型设备,全部由人工挖凿,因而速度非常慢,3个月才推进了不到400米,但也正是这次,从未探过溶洞的魏志虎见到了那个几百平方米大的洞厅。

他被洞里目前的景象深深震撼:壁上有流苏状的石幔,有栩栩如生的石笋,还有晶莹剔透的石花。魏志虎甚至观察到洞厅边上有个天然屏风:“真不骗你,当别人和我描述的美景真实呈现在眼前,我真的是热泪盈眶,这里比他们说得还美。”

现在,玲珑岩洞已经打通了700多米的距离,洞内深处的钟乳石更为壮观,上亿年形成的钟乳石晶莹剔透,形状非常奇特,老鹰、佛手、窗帘、梯田,栩栩如生,越往上越壮观,让人目不暇接,惊叹不已。

虽然还没有真正开发完全,但魏志虎执意守着这个溶洞。“金华山有许多宝贵的东西,其中溶洞就是最珍贵的财富之一,别的地方很少能看到这么令人震惊的地下溶洞,它能造福一方百姓,能帮助山区人致富。”魏志虎解释着自己的执着,“我做的事情,就是要把金华特有的东西,推向外面的世界,让别人认识金华,来到金华”。

探秘成因,解读石头的语言

作为金华标志性自然景观,金华山不仅以其雄伟壮观的山势吸引着无数游客,更因其独特的溶洞群而闻名遐迩。

在海拔300~750米高的金华山山脉,双龙洞、冰壶洞、桃源洞、朝真洞、仙瀑洞、二仙洞等溶洞以其千奇百怪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芽、石葡萄、石坝、涡穴等喀斯特地貌景观而著称,是游客探索自然奥秘的绝佳去处。溶洞内部空间广阔,有的如宫殿般辉煌,有的则曲折幽深,充满了神秘与魅力。

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探险家、文学家徐霞客专程探访了金华山溶洞。据传,仙瀑洞曾是太平军藏兵之处,黄大仙祖宫位于金华山等为溶洞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而现代游客对金华山溶洞的认识,则多始于小学课本中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文章不仅描绘了双龙洞的壮丽景观,还记录了古人探洞的独特方式,更激发了人们对自然奥秘的无限遐想。

在省第三地质大队档案室,关于溶洞的探究成果资料堆满了好几个书架。自该大队1958年组建以来,三代地质人接棒对溶洞进行科学研究,溶洞概况、地质背景、喀斯特地貌形成、自然外力作用、历史发现与传说……向大众展示了一个自然奇观与人文传说相交相融的溶洞风貌。

在研究中,地质专家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溶洞是怎么来的?

金华山地处江南地层区,位于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的交界处,地质构造复杂,自古生代末期以来就处于隆起状态,经过多次地壳运动和沉积作用,形成了现今的地貌特征。石炭纪时期,该地区下沉为滨海——浅海环境,沉积了一套以滨海相砂砾岩及浅海相灰岩为主的岩层,这些灰岩层成了后来溶洞发育的物质基础。由于地下水的长期作用,可溶性岩石被溶解,形成了大量的溶洞、地下河和暗河系统,内部充满了石钟乳、石笋等次生沉积物,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溶洞的形成还离不开自然外力的长期作用。自然降水携带着溶解性物质渗透到地下,对灰岩进行溶蚀,流水的冲蚀和潜蚀作用进一步加剧了溶洞的发育。此外,地壳的间歇性抬升和地形的变化也为溶洞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溶洞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经过多年对洞内测量与岩溶地下形态的观察与分析,我们初步认为发育经历了3个阶段。”省第三地质大队地环中心专家周正飞介绍,发育初期是最先时期地下水充满外洞整个洞厅,北东向断层、裂隙控制了水流的通道与方向,受含二氧化碳的流水沿灰岩层面、构造裂隙溶蚀作用强烈,洞顶形成大量的涡穴;发育中期产生了双龙洞洞口的北东向断层,在双龙洞与冰壶洞之间也产生了倾向南倾由双龙洞内外大厅南东侧经过的断层,双龙洞由此发生了一系列崩塌;后期地面再次抬升,形成了内外两厅联系的穿洞,外大厅、内大厅逐步转为现在的轮廓,地下水在内洞北侧缓慢流淌,溶洞变为现在的半干洞。

近年来,随着金华山溶洞自然奥秘逐渐进入人们视野,以及探险旅游和地质科普的兴起,对于溶洞的深层剖析持续不断,科学家和探险家们纷纷进入这些神秘的空间,发现了许多新的溶洞和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周正飞说,目前金华山已开发的六大溶洞根据各自溶蚀发育特征,均形成了特色的地质遗迹和景观资源。如双龙洞沿灰岩层面展布,以平洞、滴水沉积、流水沉积为主,形成了龙头石钟乳、石钟乳条带、洞内边石坝、洞壁的蚀龛、洞顶涡穴和地下暗河;冰壶洞沿裂隙、节理走向展布,以竖井式溶洞为主,洞内瀑布、崩塌堆积、石笋与石钟乳奇观俱佳;二仙洞沿裂隙、节理走向展布,以竖井式落水洞为主,洞内的边石坝、洞中小断层居多。

溶洞群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溶洞内的钟乳石、石笋等次生沉积物记录了丰富的古气候、古环境信息,是研究古气候变化和地质历史演变的重要载体。此外,溶洞内的生态系统也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学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如双龙洞发现的化石群是迄今在华南所见的一个种类最多的全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对研究其分布、演化和绝灭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此处还有两件玉璧和一件青铜器,曾发现古人类活动的痕迹。

目前,金华山溶洞群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一方面,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了对溶洞群的保护力度,制定了严格的保护措施和管理制度;另一方面,也积极推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建设旅游设施、提升服务质量等方式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溶洞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确保溶洞群的可持续利用。”周正飞说,未来地质部门还将持续深入探索溶洞的成因和特色,挖掘更多科学价值。

来源:金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