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婺之中,谁最爱吃?兰溪不敢说位居榜首,但至少名列前茅。
这是一个自带吃货属性的城市。作为浙江省首个“中国美食文化名城”和“浙江美食名城”,兰溪拥有美食300多种。对于美食,兰溪人自我调侃“嘴刁”。在一群爱吃、会吃、懂吃的人面前,什么样的美食才能入眼又落胃?答案很简单,只需一碗热腾腾的兰溪牛肉面。
在兰溪,吃面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最常见的餐饮店就是面馆。不管是在沿街店铺,还是在小巷弄堂,总能吃上一碗对味的兰溪牛肉面。这一碗面,除了让兰溪人难以忘怀,也让外地人心心念念。邓超曾“安利”并喊话“想再吃一碗兰溪牛肉面”,千万粉丝美食博主“乌啦啦”也被香迷糊过,不少游客为了吃面甚至心甘情愿等上两个小时。
这些年,兰溪牛肉面火了,但离爆火似乎还差一点。都是牛肉面,看着席卷全国的兰州拉面,不禁令人思考:兰溪牛肉面能成为下一个兰州拉面吗?
一碗有“兰溪特色”的牛肉面
兰州拉面,被誉为“天下第一面”,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制作工艺著称。不管是味道还是手艺,兰溪牛肉面与其虽大不相同,却亦可相较一二,只因这是一碗有“兰溪特色”的牛肉面。
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兰溪牛肉面?很难有人说得清。要追根溯源,得从兰溪簰面说起,“簰”是用竹木编的水上交通工具。因水而兴的兰溪,吃面的习惯也与水有关。
兰溪地处三江之汇,素有“六水之腰”“七省通衢”之称,古时的水运繁华铸就了兰溪的商埠文化。兰江上,舟来楫往,在这里歇脚的生意人总是要坐下来吃一碗面再走的,因手工擀制的面条形同筏簰,故称为“簰面”。“撑竹筏,吃簰面”,是不少老一辈兰溪人的记忆。
兼容并包、融会贯通的商埠文化,在无形之中影响了兰溪的面,兰溪牛肉面就是在多元交融与不断变通中形成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一碗肉丝面还被视为奢侈品时,兰溪老城国营饭店“奎元馆”烧制的片儿川已是当地人请客招待的畅销品。改革开放后,兰溪市区陆续开起了面馆,烧法与片儿川类似。在不同地方风味与兰溪本土味道的融合下,渐渐地,面的烧法越来越讲究,浇头也越来越丰盛,于是便有了现在的兰溪牛肉面。
在其他地方,做面通常叫“煮面”或是“下面”,兰溪则是“烧面”。一碗一烧是兰溪牛肉面的一大特色,每碗面都是单份烧制。要先将牛肉、番茄、雪菜、千张等大火爆炒,充分激发出食材的鲜香,简单调味后加水煮开,再下入面条,让香浓的汤底彻底浸透面条。面、浇头、汤底互相融合,成为一碗唇齿留香的兰溪牛肉面,“哧溜”一口下去,味道直击灵魂。
兰溪牛肉面之所以好吃,除了浇头,还有面条本身,均为手擀面。擀面又叫打面,面条筋不筋道,全看面打得如何。和面、揉面、醒面、打面,每一道工序都决定着面条的口感,甚至面粉的选择也很有讲究,一般用的是全麦面粉。手工擀制的面与机器制作的面,口感差异很大,前者更加筋道,吃起来爽滑弹牙。
烧一碗兰溪牛肉面,从打面到烧面,得慢工才能出细活。
兰溪牛肉面好吃,但各家有各家的味道,唯独统一的味道是新鲜。每家店都十分讲究食材的新鲜,且选用的大多是本地食材,譬如牛肉是当地的黄牛肉;千张用的是水亭的盐卤手工千张,细腻润滑且有韧性;增鲜提味的辣椒是游埠的白壳辣椒;雪菜是用雪里蕻腌制而成,鲜香脆爽。
就是这样一碗有兰溪特色、兰溪味道的牛肉面,在本不喜食面的南方,占据了一席之地。
在兰溪人心里,这是一碗有烟火味、有乡愁的面,没有什么是一碗兰溪牛肉面解决不了的事。逢年过节,在外归乡的兰溪人势必要去熟悉的面馆吃上一碗兰溪牛肉面,吃面成了回家的仪式感。
火起来的面有一颗走出去的心
兰溪牛肉面现在有多火?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兰溪牛肉面”关键词,与其相关的短视频点击量多的有几十万。在明星安利、博主探店的流量加持下,兰溪牛肉面的名气愈发响亮。
“节假日是店里生意最忙的时候,一天能卖四五百碗面,光是面粉就要用掉两袋,大概50公斤。”南门馄饨牛肉面店负责人黄小泉是一名“面二代”,他的父亲黄玉春烧面已经50多年。5年前,黄小泉辞去了原先在杭州的稳定工作,选择回家帮忙。他说,做餐饮很辛苦,但兰溪牛肉面的持续走红让他坚信,一碗面会有大未来。
在兰溪市和平路上,开着10余家面馆,几乎每家生意都很好。采访当天,已接近下午2点,小崔牛肉面店里依旧有陆续来吃面的食客。“以前生意好,但没有这几年这么好,来吃面的外地人特别多。”老板娘李晓芬至今记得一名外地食客的评价。“这名外地食客说,误打误撞进店吃面,却因为一碗面爱上了兰溪这座城市。”
其实,兰溪牛肉面并不是突然火起来的,它的“出圈”,一切都有迹可循。在兰溪,兰溪牛肉面有历史传承,有广泛的群众和发展基础,还有政府的扶持。
2021年6月,兰溪市美食发展中心成立后,一直不遗余力地宣传推广兰溪牛肉面,定制了《兰溪美食开店指南》,并出台奖励政策,吸引创业开店者使用“兰溪日子·有戏有味”标识,打造“兰溪日子·有戏有味”区域公共品牌。
兰溪市美食发展中心党组副书记、主任许岚告诉记者,“兰溪日子·有戏有味”标识是兰溪牛肉面走出去的关键一步。“我们想通过品牌推广,吸引更多人在兰溪以外的地方开面馆,并使用‘兰溪日子·有戏有味’标识。”他们希望,如同兰州拉面一样,“兰溪日子·有戏有味”未来也能成为兰溪牛肉面的一个响亮品牌。
这一边,政府在想方设法地推着兰溪牛肉面往外走;另一边,店家想走出去的心也早已按捺不住。
“记得有一次在高铁站看到中国兰州拉面,当时就在想,什么时候能在高铁站看到中国兰溪牛肉面。”李晓芬告诉记者,在兰溪,兰溪牛肉面已经超越兰州拉面,但在兰溪以外的地方,兰溪牛肉面远不如兰州拉面。“我想过等儿子上大学以后,就在他上学的那座城市开一家店,把兰溪牛肉面带出去。”
“兰溪牛肉面为什么不能走向外面的市场呢?”作为一名“面三代”,柳灿很看好兰溪牛肉面的发展前景,受家中长辈影响,他对兰溪牛肉面更是情有独钟。去年,他把兰溪自家的来一碗面馆开在了上海,一共两家分店。
“我们在上海做过市场调查,有很多兰溪人在上海开面馆,但卖的不一定是兰溪牛肉面,在上海,兰溪牛肉面有空间、有市场,所以我们想试试水。”柳灿告诉记者,为了保证兰溪牛肉面的品质,原材料都是从兰溪新鲜运输到上海,打面、烧面师傅也都是兰溪人。“有在上海的兰溪人说,吃到了家乡的味道。”
不过,在兰溪,面馆大多是家庭式经营,最多的是夫妻店。大部分的传统老店,规模不大,有口碑,客源也稳定。看着兰溪牛肉面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他们想过去外面开店,但心里总有一些顾虑,比如试错成本、人手不足等。于他们而言,面对在外太多的未知因素,经营好当下反而是更好的选择。
兰溪牛肉面走向全国还有多远
兰溪牛肉面能成为下一个兰州拉面吗?记者采访的几家面馆给出了相似的回答。他们认为,兰溪牛肉面有实力、有潜力,但走向全国,需要多方发力,解决好眼下的一些问题。
在九百碗面馆老板杨兆辉看来,兰溪牛肉面能不能走出去,走不走得远,味道和品质仍然是关键,做一碗面不难,做一碗好面需要匠心的坚守。“现在有一些店在打‘价格战’,但一碗面的成本定在那,什么价格烧什么面,还有一些打着手擀面的旗号,用的是机器面,这样的竞争不利于兰溪牛肉面整个行业的发展。”
采访中,几家面馆都提到了各自面临的一个相同问题,那就是人才。缺人,缺打面、烧面师傅,也缺会烧面又会管理的人。
“做这一行很辛苦,每天早上四五点起来打面,夏天热、冬天冷,一年到头没有休息时间。”李晓芬表示,打面的手艺,需要经历时间的沉淀和磨炼。“自己会打面、烧面的都去开店了,一般不会来当烧面师傅。”
“烧面师傅不好招,就算我们给的待遇比在兰溪高,他们也不愿意去外地发展。”柳灿在上海开的两家店都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做餐饮辛苦,但确实能赚到钱,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他认为,靠各自单打独斗难以做强做大,要大家团结,拧成一股绳才能让兰溪牛肉面站上更高、更广的平台。
随着兰溪牛肉面的走红,这些年,来兰溪学手艺的人多了起来,师傅们都是倾囊相授,因为大家想要推广兰溪牛肉面的目标是一致的。
南门馄饨牛肉面店作为兰溪市美食发展中心指定的“美食培训基地”之一,黄玉春收了不少徒弟,既教技术,也教经营。徒弟学成后,有在兰溪,也有在外地开店,都是打着兰溪牛肉面的招牌。“有个徒弟在黄山开了一家兰溪牛肉面馆,生意很好。”黄玉春说,有徒弟在外开店且开得不错,兰溪牛肉面就又成功地走出去了一步。
那么,兰州拉面、沙县小吃、柳州螺蛳粉走向全国的成功路径,兰溪牛肉面可以复制或借鉴吗?就实际来说,存在一定难度。
首先,兰州拉面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且制作方法有一套可复制的标准化流程。兰溪牛肉面很难标准化,最难统一的就是味道。不同店有不同特色、不同味道,而这正是兰溪牛肉面百花齐放的原因之一。一旦标准化,反而会失去特色。
其次,手擀面、一碗一烧、食材新鲜等复杂工序和严格要求,又限制了兰溪牛肉面走向预制的道路。柳灿曾尝试过兰溪牛肉面预制化,由于食材新鲜,没有任何添加剂,很难长时间保存,生产也是一大问题。
兰溪牛肉面要形成产业链,目前仍有困难,但这并不妨碍今后走向全国,关键是要走适合自己的路。出台美食产业发展十大工程、开发“美食贷”特色信用贷款、推行餐饮门店统一标准、开展兰溪美食社会普惠化技能培训……这些年,兰溪一直在摸索和尝试,亦收获一定成效。
其中,“兰溪日子·有戏有味”区域公共品牌标识统标店的成功实践表明,以打造品牌推广兰溪牛肉面的方式是行得通的。“我们在增加面馆数量的同时保证质量,让面馆能开起来,也开得下去。”许岚说。
据统计,目前,兰溪市内外有兰溪牛肉面馆3000余家,从业者上万人,年营业额近10亿元。其中,“兰溪日子·有戏有味”区域公共品牌标识统标店共260余家,近九成开在兰溪以外的城市,省内已实现11地市全覆盖。
兰溪牛肉面要想走向全国,需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能否成为下一个兰州拉面让人拭目以待。
来源:金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