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振彬
对于婺剧《三打白骨精》,很多人早有耳闻。线上,“白骨精变脸变装”的视频破圈传播,随便打开一个,点赞都数以万计。线下,一票难求、场场爆满已成常态。比如国庆期间,该剧在浙江、上海连演两场,好评如潮。
“感觉特别好,全程都在鼓掌,手都鼓红了”“如果这部《三打白骨精》巡演到你的城市,请一定要去”“第一次看婺剧演出就被惊艳到”……线下满堂彩,线上百万赞。《三打白骨精》何以成为戏曲“顶流”?
用两个字作答,足矣。
一为“潮”。白骨精十几秒内三次变脸换装,技惊四座;孙悟空变身的小蜜蜂竟由无人机“饰演”,巧妙自然;剧中猪八戒会跳探戈、金蟾怪懂“胶原蛋白”,令人捧腹……该剧不拘一格,博采众长,巧借变脸、体操、杂技等技法,大胆融入现代元素、科技狠活儿,让传统艺术有了现代网感。
二为“磨”。戏剧界有句老话,“十年磨一戏”。磨剧,为的是千锤百炼、精益求精,磨的是艺术表现力,也是对观众审美的适应能力。两年来,该剧主创团队在海内外巡演中不断收集观众反馈,尤其是年轻观众的观感,进而在武戏设计上反复打磨,在人物塑造上精雕细刻——正是得益于千磨百炼,这部剧大放异彩。
“潮”是台前,“磨”为幕后;“潮”是表现形式,“磨”是创作态度。二者,为的都是打造精品。说到底,戏剧是活的艺术,它服务于人,也需要人气。近年来,越来越多戏剧在题材、演绎等方面求新求变,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剧院。比如在广州,舞剧《醒·狮》将大量“非遗”元素融入舞台;广受好评的粤剧《船说》“玩转”3D全息投影、机械臂等高科技;“互联网+粤剧”《决战天策府》开粤剧与网游“跨界合作”之先河……这些创新之举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生机。
应当看到,当前不少剧种仍让人“敬而远之”,面临着曲高和寡、自娱自乐的尴尬。面对飞速发展的技术、日趋多元的审美,守正创新是共识,但知易行难。难在哪?往往是固步自封、自我设限。而《三打白骨精》的成功再次提醒我们,思路一变天地宽。时代在变,观众需求也在变,文艺工作者不妨多些受众思维、服务意识,在创新上少点“包袱”,多些松弛感。这种松弛,并非刻意迎合,而是主动拥抱观众、积极回应需求。正如《三打白骨精》主创所言:“只要结合得合理,观众爱看,何乐而不为?”
倘若再把思路延伸开去——文艺精品力作是各地的文化窗口,高密度、高质量的文化演出本身就是区域吸引力的重要标志。提到巴黎,金碧辉煌的巴黎歌剧院吸引全球游客驻足;来到纽约,在百老汇看一场《歌剧魅影》成为游客的难忘记忆;在韩国,《乱打秀》跻身首尔十大观光项目之一……作为戏剧大省,浙江是越剧、绍剧、婺剧等著名剧种的发祥地。眼下,看戏正从一种小众爱好化身文化潮流,一出好戏足以吸引年轻人为爱奔赴。持续擦亮戏剧名片,将演出剧目与文旅资源更好融合,让一票难求的好戏常态化上演,吸引更多人“入戏”,对提升文旅吸引力、辐射力大有裨益。
(作者系广州日报评论部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