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惠明
每次去接女儿放学,都会看到许多小朋友,奔向自己的父母或别的来接的亲人,脸上都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幸福和快活,这是从一天学习生活中解放出来的一种释放吧,谁不喜欢自由自在呢?而且这样的自由很短暂,也显得更加珍贵了,因为吃完晚饭后,他们就要完成一堆作业。
我在一篇文章中读到过,进入了工业社会,妈妈也要参加工作,这可以改善家庭的经济条件,但孩子们却不怎么高兴,因为放学回家时,再也没有妈妈等在门口了。不过中国的孩子似乎不会有这种感觉,有亲人等在学校门口,陪着一路回家,这也是不得已,都不放心孩子们自己回家。不是不相信孩子,是不相信大人以及来来往往的车辆,这也让孩子失去了些成长的机会。
这些孩子蹦蹦跳跳,看上去没什么不同,但随着成长,他们的命运会很不同吧。总的来说,生活不易,我自己就有这样的感觉,只能在心里默默祝福他们,包括我的女儿,就像海子当年说的“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个灿烂前程”。朴实的话语,放在诗歌里,一点也不违和,还有深深的感染力。
人世本来就是这样,谁都说不准未来会怎样,老话说“世事难料”。生活到现在依然是一件不轻松的任务,人们拼命追求,不停努力,社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但生活并没有变得很轻松,反而少了些清闲。农村的生活相对清苦,但按照四季的节奏,清闲也相对多,用经济学上的词,叫不充分就业。而大多数城里人得一周五天上班,很难有长时间休息,而且一般都要遵照单位的指派做事,整天看似忙忙碌碌,实则没啥成就,甚至还要焦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工作,会产生很多不属于自己的产品,可能升职加薪,但很难给人一种实在感。
女儿出来了,由于我站在人群中,不容易看到,她也用目光在搜寻我,看到我时,目光一亮,马上举手向老师示意,有人来接她,老师摸摸她的头,示意她可以走了。她高兴地跑过来,还躲闪着,不让我看见,想突然间跑到我的身后,吓我一跳,我也配合着,显示了吃惊。接着她便告诉我,因为在某些方面表现比较好,被奖励了几颗糖,我也很欣慰。
女儿坐上自行车后座,在校门口,我是为数不多的骑自行车来接孩子的,我们边走边聊天。作为父亲,我希望留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后背。
来源:舟山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