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日报:回到第二故乡

潘晓平

阔别四十载,今朝圆梦行。

终于,得以与老战友们结伴,向着橄榄绿的青春岁月,向着海岛山岙里的军营,向着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舟山,出发!

车一驶上舟山跨海大桥,我们便被壮美的景色迷醉了。眼前的大桥宽阔平展,高大的桥塔直插云霄,两侧粗壮的垂索如同两扇门帘,在车通过时快速次第打开,仿佛在迎接我们这些老兵的回归。桥之下海水渺渺茫茫,桥之上云朵层层叠叠。透过车窗展望,大桥宛如一条巨龙腾飞于海面,气势恢弘,美轮美奂。

真是归心似箭啊!登上海岛便直奔军营。

在一名现役士官的引领陪同下,我们见到了阔别已久的营区和老营房。老战友们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纷纷寻找着当年自己的连队或住所,记忆犹新地讲述着军营往事。营房前,那棵香樟已长成参天大树,它一定记得:多少夜间,我们被急促的紧急集合哨唤醒,夜色中飞快打起背包,整装列队,连首长下达“敌情”通报,部队进入战备状态的情景;它一定还记得:树荫下,捧读家书的年轻士兵,明亮潮湿的眼睛……因部队改编和军营提升改造,当年的老营房大多已闲置,有的用作现驻守部队的器材室或文体活动中心。随后,我们来到另一老连队营区——塔岭。这是在新兵连集训后所分配的首个驻地,虽也空置了,但同是石头垒成的一排排老营房还在,山腰上前辈守岛老兵开拓的篮球场还在。老战友们跑到当年站岗的哨位作肩枪姿态拍照,在驻扎过的营房前合影。我伸出手,久久触摸着这石头垒砌的营房,倍感亲切,四十年后重见,它们栉风沐雨,却依然在海岛山岙里坚如磐石。

告别了老营区,战友们要去看望有着共同回忆的所在——芦花照相馆。

照相馆老板名唤阿明,与我们年龄相仿,当年我们穿军装的照片,全都出自他的拍摄。照相馆,无人,战友陈伟与我高声连喊:“阿明——阿明——”瞬间,地下室有人应声而出,正是阿明。我们久别重聚,情深意浓,紧紧握手,共话往昔。阿明指着压在柜台上的数张照片说:这都是先后来探望老部队的老兵们,专程来看望他时的留影。阿明说:“一直到现在,我还在为部队官兵服务呢。”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几十年来,他为一批又一批海防军人,定格了弥足珍贵的军旅记忆和青春印相。以照相馆为背景,我们与阿明合影。阿明特意按战友人数打印并塑封好照片,赠送给了我们。临别时,我的脑海里再次闪现出阿明年轻时的样子:清秀帅气,宽厚谦和,如今,我们容颜已老,但因此生都有过无悔的选择,所以内心永远年轻。

作别阿明,我们马不停蹄地驱车来到一处海岸石头滩。

当年,我们曾在这里进行实弹演习。临岸伫立,彼时的场景一一浮现:海面上,一艘快艇拖动着靶标由远而近斜插而来;阵地上,干脆利落的口令此伏彼起,战友们紧张而有序地实弹装填、测距、跟踪瞄准;随着指挥旗应声落下,一发发炮弹呼啸而出——命中目标……一阵海风吹来,将我从昔日的回忆中拉回来。老战友们深情地眺望着蜿蜒而美丽的海岸线,脸上洋溢着骄傲与自豪!是的,我们曾是一名光荣的海防战士,我们曾共同支撑过共和国一片晴朗的天空。

翌日,我们从沈家门客运码头登船前往桃花岛。

桃花岛,因拍摄了多部金庸武侠影视剧而闻名,是舟山群岛旅游胜地之一。此次同行的杜绝非战友,曾在桃花岛进行过为期六个月的军事骨干集训,熟悉桃花岛的他俨然一位向导,边走边介绍岛上的变化。塔湾金沙是一片开阔整洁的沙滩,大家脱去鞋袜,高卷裤腿,张开双臂,孩子般奔向拍岸的海浪。杜绝非战友告诉我:那边隐约可见的老房子,曾是他当年集训时的部队营房,这边突出入海的山梁是当时的训练场。我举起相机,为他拍下了一位老兵军姿站立的留影。

午餐时,饭店老板娘推荐我们游览岛上的“桃花寨”。沿着临海栈道,可谓移步换景,近处礁石嶙峋、浪花飞溅;远处大海浩渺苍茫,渔船在海面上自由行进,海岛风貌一览无遗,美不胜收。作为摄影爱好者的我,得到了不少海岛风光片呢。

此番圆梦之行,每经一地,无不震撼于第二故乡的涅槃蝶变,数十年的建设发展,海岛已然旧貌换新颜。

返程前的凌晨五时,我来到朱家尖东沙看日出。

同行战友的妻子王老师特意携带了葫芦丝,她说在来海岛之前练习了一支曲子,要在沙滩上为我们演奏。东沙沙滩已有不少游人,或在沙滩上拍照,或坐在台阶上静待日出。可天公不作美,对面的云层迟迟未能散开……我久久注视着东方,浮想联翩:海岛军旅印记一幕幕清晰地再现,胸中仿佛有一团炽热的火焰升腾,随之,眼前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我知道,这是东海前哨的旭日,这是守岛战士心中永不褪色的红色朝阳。

回头,见王老师已手持葫芦丝,在阵阵海浪协奏下,葫芦丝悠扬的乐音响起,多么熟悉的曲子啊——《战士第二故乡》!每个海防战士下连队时学唱的第一支歌:

云雾满山飘,海水绕海礁,人都说咱岛儿小,远离大陆在前哨,风大浪又高;啊!自从那天上了岛,我们就把你爱心上,陡峭的悬崖,汹涌的海浪,高高的山峰,宽阔的海洋;啊!祖国,亲爱的祖国,你可知道战士的心愿,这儿正是,我最愿意守卫的地方!

来源:舟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