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日报:古禅林不止是林

妖微

黄褐色的椭圆形石块竖立在路边,“古禅林”三个字刻在中间位置,以正红填色。石块右上角描画着一蓝色小圆圈,内部写着同色的“文”字,这如同一枚精巧印章,为此地做了标识。

我的眼前是大片的绿。树叶的绿是有层次的,嫩绿、黄绿、黑绿;奔放的、含蓄的、怯懦的。相比之下,草坪的绿显得单调,勇往直前地铺满地面,竟然给了我一种辽阔感。天幕是白色的,孤独站立,护着里面的木质桌椅。六角井以褐色的从容示人,几百年的时光匆匆掠过,未带走地下那一汪清泉。石板铺就的灰白小径像一道老练的光,蜿蜒曲折地在绿色中匍匐穿行。

几排石块垒就的低矮房子挡住了莹莹流淌的绿意,那是已经废弃的部队营房。我站在树荫笼罩的墙角,嘹亮的号角依稀在耳畔回荡,战士的呐喊声似仍跳跃在残垣断壁之间。

不远处依山而建的黄色围墙,陡然转变了石头房子所勾勒出的硬朗画风。香火味穿过黑瓦屋顶,沿着飞檐翘角的亭台楼阁氤氲而来,也带出了一座寺院1000多年来的荣辱兴衰。

黄墙内的隆教禅寺最初建于五代十国,那是历史上群雄争霸、时局动荡的时代。我想跳出考古的严谨,遥想着当初,这里或许是木结构的无柱单间建筑,塑有如同山西镇国寺内般的彩色佛像;或许只是民间的普通瓦房,供奉着泥塑的神仙。但这一切,已无从考究。至60年后的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朝廷赐重金扩建,寺僧有千余人,规模空前。时光又行至300多年后的元朝初年,杭州径山寺祖瑛禅师将赴此任住持,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在西湖边写下遗世之作《送瑛公住持隆教寺疏》,这使隆教寺在当时名扬天下。然年年香火相似,岁岁际遇不同,寺院屡毁屡建,我眼前的建筑,为1994年后重建的现代寺院,已然没有了旧时的模样。

咖啡香是交织在香火中的又一种味道。循着香味,我找到这家掩映在古樟树下的咖啡屋。这里由废弃的仓库改造而成,里面的布置简单自然。点一杯拿铁,服务员很应景地在奶泡上用可可粉撒了“禅”字。八月的阳光是热烈的,屋前的树荫下却是难得的清凉,置身其中,像是找到庇佑之处。蝉声聒噪,树枝上挂着的红色祈福牌在风中摇晃,很多美好的心愿就这么飘荡在眼前。身体好似变得极轻,可任意徜徉在山林古树之间,庙宇殿堂之上。轻酌咖啡,让醇香触及味蕾,丝丝“禅”意入口、入心。

“古”是时间和积累,“禅”是心灵的安抚,那“林”,是山麓之间的自然万物,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观感知,是对过往的追忆,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古禅林,不止是林。

来源:舟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