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日报:不相忘,柴戴村

陈瑶

熟悉又亲切的风景,朴素又清简的画面,将人的记忆带到遥远的乡村,山花溪水,石桥老宅,还有那心底唤起的浓浓乡愁。此生,无论脚步走得多远,也不会相忘于乡村的草木人情。

比如,柴戴村。

位于岑港街道桥头社区,东北邻小沙,东南近紫微狭门,北靠岑港岭。这个远离城市尘嚣的古村落,群山怀抱,溪水长流,因遗存着原生态的风貌,而吸引着许多不远千里,慕名前来踏访的游人。

沿着岑港水库上游的公路,一路前行,几个原生态的古村子缓缓而来,依次为柴戴、新生、岩头王三个古村落。三百多年前,柴家、戴家、王家先祖们从宁波、镇海等地跋山涉水,来到了这个深山野岙,开荒种地,繁衍生息。由于岑港水库成为本岛居民的主要生活水源,为了确保水源不受污染,其上游的三个自然村整体搬迁,只剩二十来个老人留守在祖辈生活的地方。还有尚存的石路、石居、石溪、石弄堂等遗迹,其存在方式自然就定格在原生态上。

深藏在狭长山坳里的柴戴村,尽管偏僻,但也通公交,一天有四班公交通柴戴,出行还是比较方便的。在村子边上新修了一条岑港至小沙的公路隧道,往日清寂的小山村便多了些生气。

走进村子,原始而素朴的气息扑面而来。清澈见底的小溪,穿村而过,淌过大大小小的溪石,蜿蜒而来,缓缓地向东流去。村民傍溪而居,一座座黑瓦石墙的古民居,错落有致地散落在山坡上。弯弯曲曲的石弄堂,散发着古老的气息,低矮的石墙上爬满了密密麻麻的葱绿藤蔓,一股时光缝隙间溢出来的盎然春意,不经意间弥漫了整个村落。

行走柴戴村,原本是被这土生土长的地名所吸引,最初以为“柴戴”是“柴担”的谐音,因为深处山坳,取之不尽的便是柴木,村民们生火烧饭亦是离不开柴木,所以就地取材,连村名也是和柴木有关了。后来寻问村中老人,方知村名源于姓氏,因为主要是姓柴姓戴,故名柴戴村,直白简单,朴实无华。

溪畔,一株高耸叠翠的古樟树,浓荫蔽日,旁逸斜出,茂盛的枝叶将几座老屋掩隐于绿叶之中。这株古樟树有二百多年树龄了,与村庄一样古老,默然矗立着,静守着村子的前世今生。大树下的石条凳上,有几个老人闲坐在一起,聊着村里的往事。老人与古树似乎是一道和谐的风景,因为他们一起见证了村庄的悠悠岁月。

遇见这样的古樟树,我们怎能不拿起手中的相机拍照留念呢?一位老大爷眯缝着双眼,笑着来搭讪,“葛统是定海来滴哦,有嗖好拍呀,现在城里厢人统欢喜到阿拉岙里头来呀!”是呀,对那些日日与山水草木相伴的老人来说,眼前熟悉的画面,亦如他们平淡如水的生活。而对于久居城市樊笼的人来说,这里是一个被遗落的世外桃源,一方人间净土,远离浮躁,避开纷扰,暂时忘却凡尘琐事,在青山碧水、乡土清风中走一走,歇一歇,亦是放下了负累,舒缓了身心。

来源:舟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