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培荣
近日,在电视里看到一条简讯,我国连续9年粮食总产量在1.3万亿斤以上,今年有望突破1.4万亿斤。把饭碗牢牢端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这是多么让人高兴骄傲的事啊!由此,我不禁想起儿时饿肚皮的年头,正是今非昔比,天差地别。那时的我,年龄还小,和小伙伴们去田间地头拾遗捡漏,往事如烟,恰如在眼前。
有一幅画,和我这个年纪的,不管识字还是不识字,可能大家都还记忆犹新。画上,一位农民老伯伯端坐在稻穗上,手拿旱烟杆,脸上笑眯眯的,连皱纹也是乐悠悠……这些充满时代印记的宣传画,寄托了一种希望,对未来美好的向往。实际上,以前的很多个年代里,农民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终年摔打在田地里,在土里刨食,早出晚归,餐风宿雨,辛劳一年,过的是忙时干闲时稀,瓜菜顶个半年粮的苦日子。
因此,小孩子去田间地角拾遗,是农村常见的事,最为多见的是去捡拾稻头。书上说的稻穗,我家乡的人们习惯称之为稻头。在水稻茎秆顶头上长出的稻穗,不就是稻子的头吗?民间的叫法和称呼有时更为直观形象一些。你看,一阵风吹过,稻头向你微微点头致意,跟你打招呼呢!
我小时候,镇上小学的老师带着小学生去拾稻头,这个劳动课叫作“颗粒归仓”活动。那时候,在收割稻谷后的田里,常有三三两两的孩童在捡拾稻头,当然我也是其中之一啦。光着脚丫,小眼睛两边瞅,一忽儿向左,一忽儿向右,见一穗拾一穗。当稻头满一手时,找一根稻草扎成一小把。看看在阳光下黄灿灿的稻子,心里在说“我今朝也有小丰收了”,感到格外开心。
除了拾稻头,我还到山坡旱地里去拾遗,拾的是花生、番薯、马铃薯等。肩扛锄头,手拿兜篮,在主人家收获农作物后的庄稼地上,我用锄头去翻土,刨出遗留在土里的疙瘩宝贝,捡到篮子里。运气好的话,半天光景也能拾掇到半篮子食物。小时候,勤劳的父母亲常常对我们兄妹说:“人勤地不懒,泥土出黄金。”在父母亲的言传身教下,我们从儿时拾遗、田间放鸡、拔草养兔饲猪开始,渐渐长大,学农务农,热爱劳动,为全家出一分力,添一把劲。
如今生活富裕了,我们这一代的人依然保持着勤俭持家珍惜粮食的传统,不时念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来源:绍兴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