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阳胜作品选登。
出入山水,自古而今。古人从天地所有元素中提炼出最精炼的两个:山和水,并将它们不厌其烦地运用到画作中。郦阳胜醉心于这传统里的山水笔墨。
11月9日,由诸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诸暨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的“借古开今——郦阳胜山水画展”在诸暨市水彩画博物馆启幕。
展览共展出山水画作品105幅,笔墨传承宋元,兼承明清,庄重浑厚,格调幽邃,一如展序中所言:“得天纵之妙,无尘滓之累。”
“拟古而无一笔照搬”
郦阳胜(沙如),诸暨人,现任中国美术学院美术中心研究员、西泠书画艺术交流中心研究员、《荣宝斋》期刊推荐艺术家、三希堂书画研究院副院长。
不久前,“借古开今——郦阳胜山水画展”已在苏州彬龙美术馆进行,展程后期还因观众络绎不绝、呼声高涨而延期数日。这次展览是郦阳胜学艺多年的一次小结,也是继续追古的新起点。
“你是想来我这镀金,还是想学点东西?如果你想要名和利,我这没有,如果你是想要真才实学,那我确实有一点。”2018年,郦阳胜第一次见到于少平,被老师这样问道。
于少平是当代书画名家,而郦阳胜看重的是他的笔墨立足传统,追求高古。为了找到这样一位老师,他寻寻觅觅了近10年。
郦阳胜当然选择后者。
于是郦阳胜开始于诸暨、苏州两地来回奔走,定期去拜访于少平学画。两年后正式拜入师门,这样一学就是三四年。在于少平的精心指点下,郦阳胜将多年生活的蒙养倾注于笔墨之中,画艺得以飞跃、画境得到提升。
“一笔一墨俱有法,一山一水皆含情”,郦阳胜醉心于传统书画之道的探究,对石涛的理法、黄宾虹的墨法、弘仁的骨法、程邃的构图法等皆有涉猎,心有所悟,深得三味,渐渐转化为自我的表现语言。枯木、乱石、静亭、空屋、松风等意象,看似虚无,在郦阳胜的作品中却是“澄怀味象”“不求形似”的精神内质,洗练概括,别开生面。在“师古之迹”的同时没有丢掉“自我”,其中难能可贵的是一种活泼的生命气象的呈现。
“拟古而无一笔照搬。”于少平如是评价。
“中国画是养出来的”
早年间,郦阳胜在政府部门工作,后因喜爱艺术,毅然辞职,一边工作赚钱,一边奔波学画。40余年,他痴迷书画之境,渐渐入道。
郦阳胜喜欢传统文人画,遵循着中国文人的书画之道,学画也学文,尤喜读石涛的画论。一周时间里,三四天看书,一两天画画,这是他揣摩书画的节奏。
“中国画是养出来的。”郦阳胜强调,技法之外,更需要文化的积淀,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笔墨中才能神机内蕴,意趣无穷。
与郦阳胜交往多年的朋友中,有很多是书画圈之外的人,但一样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志同道合,这也让郦阳胜从不同角度去理解绘画。
年轻时,郦阳胜做的是室内设计,他也擅长于将现代审美杂糅进山水构图中,山水的清丽、装饰与灵动相辅相成,合于造化,发自肺腑,有“峥嵘奇崛,磊磊落落”之品格。
这次展览的主题为“借古开今”,分为3个篇章,第一部分,借古,大量临摹古人的作品,解决传统笔墨的问题;第二部分,写生,把从古人那学到的知识,与大自然进行面对面的印证;第三部分,创新的愿景。“中国画的创新很难,不能只追求形式、颜色、构图的变化,而是不断临古、读书、走进大自然,‘新’才能自然流露、水到渠成。”郦阳胜说。
中国画之“养”,在于学识、技法,更在于人品。郦阳胜一家都是文艺积极分子,妻子陈建红是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空余时间,他们常一同下乡送对联、为老人拍照片。在工作室“弘园”中,时不时有友人拜访,写字、绘画、弹琴、谈书,趁兴而来,兴尽而返。
“心中的山水”
郦阳胜登上安徽天柱山的时候,阳光恰好穿过云层打在石壁上。文人无法抗拒这种天然的雕塑,他们可以从一块石头中观想出整个天地,以此获得澄怀观道的意趣。
郦阳胜看重与自然的接触,但与很多画家提笔现场写生的采风方式不同,他去看山,偶尔才提笔记录山体地貌结构特征等,重点看山体的线条、山脉的走向、山石的形态,默默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这个写生方法,来自于黄宾虹,确切地说,也是郦阳胜对黄宾虹山水画的理解。
黄宾虹从金华去安徽歙县的途中曾路过诸暨,在浙江省博物馆馆藏的一册《五泄、方岩写生册》中就有体现。郦阳胜对于家乡诸暨的山水很熟悉,按图索骥,重走黄宾虹画中的五泄湖、苎萝村等地,始终没有在现实中找到一模一样的场景。后来,他又特意去杭州富阳考证《富春山居图》的印迹,发现画中的山水与自然根本无一对应。
为什么?黄宾虹和黄公望画的山水画,都是心中的山水,是对大自然的感悟。“我也可以这样做。”郦阳胜此后的采风都跳脱于即时的创作,用笔墨表达心中的一地一景。
郦阳胜认为,画山水画长卷是用来检验中国画整体笔墨控制能力的。方寸之间见天地。空间、笔墨、气韵,全部表现在一幅作品中。
观察郦阳胜近日拟石涛的10米长卷《江山胜览图》,可以窥见其对古人笔墨的理解。虽是拟作,但山石的结构、烟云的浓淡,都和石涛画有不同之处,取法古人,不泥古而来自心中的山水。
来源:绍兴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