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忠/文
众所周知,中秋节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浙江,中秋节风俗在南宋时已大致成形,形成了强烈的地方特色,其主要仪式有祭月、赏月、吃月饼、馈赠亲友等。
一
祭月虽然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但赏月、吃月饼的习俗一直绵延至今。一定程度上,月饼的出现和普及,标志着中秋节的形成。
月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称之为“胡饼”。《续汉书》记载,汉灵帝喜胡饼,致京师(洛阳)的贵族们也竞相食用。《洛中见闻》中说唐僖宗中秋吃月饼,味极美,一高兴,于是命御膳房将月饼用绫包裹,赏赐给新科进士。这是“月饼”之名的初见记载。
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孔尚任在《节序同风录》里记载,中秋节当晚,家家户户“设圆几于中庭,陈月饼、葡萄……对月祭拜、以祈长生,见月旁有五色云气,谓之月华,再拜受福”;“中秋例以十五日,独吾台及宁波温州三郡取十六”。
《台州外书》记载,台州和宁波、温州一样,中秋节是延迟一日过的,这是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独特之处。“是夜,妇女守见月华,村坊各以南瓜相馈,为多男之兆。八月间,山气多阴,有八月乌之语。”中秋节当夜,台州妇女要守月华,拜求子嗣,并以南瓜相馈。大概由于南瓜多子,取“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吧。
在台州,关于八月十六过中秋有这样一种说法。被元朝视为海盗的方国珍,攻占宁波、台州和温州不久后,他的母亲病故。为纪念母亲,他下令将中秋节改为其母生日八月十六。当然,还有戚继光抗倭说、佛教影响说等。
当时的浙江最高行政长官阮元在《研经室一集》里,有诗《八月十六中秋》,讲到八月十六过中秋的缘由:“雨余昨夜无明月,三五佳时室上楼。忽计今宵月才望,正该十六作中秋。”他以为,八月十六过中秋,是因为八月十五夜里无明月,而在八月十六这一晚,明月正望,所以,宜以八月十六为中秋。
《节序日考》说,八月十五有“中秋节”和“团圆节”之分,这一天,女带着月饼必返夫家,谓之团圆。《西湖游览志》说,“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崇祯《宁海县志》讲到:“八月中秋,以西瓜、圆饼赏月,取团圆之义。”明崇祯《嘉兴县》记载:“十五是为中秋,作饼肖月形,曰月饼,有相馈遗者,取团圆之义。”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说,杭州的中秋风俗除了食月饼,还要夜设祭月,取人月双圆意。
宋人喜欢将中秋月亮比喻为“金饼”。蒋堂《有一诗空中对月》:“云头艳艳开金饼,水面沉沉卧彩虹”。曾慥《乐府雅词》有诗句“斜汉初看素月流,坐惊金饼出云头”,李欣《古今词话》也有“月到中秋偏莹……状玉盘,又拟金饼”之句。
另外,食物中也有“月饼类”食品,五代宋初陶谷《清异录》卷四《馐馔》记载,开封有卖“玩月羹”的。宋朝郑望之在《膳夫录》中,也有“汴中秋节食中秋玩月羹”句。宋朝吴自牧的《梦梁录》和周密的《武林旧事》,在“市肆食品”“蒸作从食”中列有“月饼”。看来,宋代开始流行月饼是可靠的,但仍不普及。
二
有关月饼的样式和制作也非常讲究,大概清代人继承了明代中秋节吃月饼和馈送亲友的习俗,赠人的月饼总要讲究一点。
“荷叶云衣堪御冷,松花月饼早尝新。”明寂空和尚在《明觉聪禅师语录》里提到的这种用松花做的月饼,早几年,我在甘肃酒泉也曾品尝过。因为有了松花的香味,减弱了月饼的甜腻味,吃起来甜而不腻。
《冀州志》有一种“大圆炉饼”的月饼,这种月饼尺寸比较大,类似于胡饼,撒上胡麻,用大圆炉烤的吧。其实,到了唐代,胡饼仍然受到人们广泛的喜爱,如《资治通鉴》记载,唐玄宗逃难时,“杨国忠自市胡饼以献”。《秀水县志》的“以百果为大饼,名月饼,以百果和”,可能更接近现代月饼的馅。查慎行在《敬业堂诗集》说,为感受皇恩浩荡,“是夕,御赐大小月饼,皆饰金彩,宫殿为蟾兔之形”,就连宫殿里的装饰也模仿了月亮的特征。
有吃货之称的袁枚在《随园食单》记录了一款“花边月饼”的制作过程。这款“明府家”制的花边月饼,袁枚羡其味,便常常用轿把明府家的女厨接到随园来服务。其制作过程也颇为复杂,“看用飞面拌生猪油千团百搦,才用枣肉嵌入为饀,裁如碗大,以手搦其四边菱花样。用火盆两个,上下覆而炙之”。用料也颇为讲究,枣不能去皮,油面起酥。
这种炭火烤的花边月饼让袁枚大为赞叹,味道不在山东刘方伯月饼之下:“含之上口而化,甘而不腻,松而不滞。”
那么,刘方伯月饼又是怎样的呢?同样在《随园食单》中也有记载:“用山东飞面,作酥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为细末,微加冰糖和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甚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
元明间陶宗仪《元氏掖庭记》记载元武宗“酌元霜之酒,啖华月之糕”。元末以来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张士诚起义时,利用中秋向亲友赠送月饼的机会,在月饼里夹着起义的通知——“八月十五杀鞑子”,约齐各地共同在中秋起事。此后,中秋吃月饼及馈赠亲友成为风俗。这个故事的可靠性如何且不管,但明清时期开始普遍于中秋节吃月饼却是事实。
来源:台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