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中新报:一台水准仪缘何值得收藏26年

“你好,我收藏着一件金华第一位水利工程师韩继绍用过的水准仪,他曾用它建造湖海塘水库及金华第一座水力发电站。”日前,记者接到市民蒋雄飞的来电。

蒋雄飞是一名老水利人,韩继绍是他事业上的偶像。“虽然东西有些老旧,但它见证了金华水利发展的重要时刻,背后的文化价值非同一般。”蒋雄飞说,收藏偶像用过的水准仪是出于内心的一份水利情怀,如今自己年纪大了,希望将它捐给相关博物馆,让金华水利故事播撒得更远。

老物件见证金华水利发展

在蒋雄飞家中,记者见到了这个老物件。它用一只木盒装着,配套使用的还有一把木质伸缩三脚架,其中一只脚已经有了明显的虫蛀痕迹。“你别看它简陋,在上世纪50年代可是妥妥的先进水利工具。”蒋雄飞告诉记者,水准仪使用包括安置、粗平、瞄准、精平、读数五个步骤,即便到现在,它依然还能发挥作用。

蒋雄飞将水准仪架到三角架上,记者体验了一番:松开固定螺旋,旋转望远镜,百米开外的事物便清晰地映入眼帘。“韩继绍带着它,让湖海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蒋雄飞说,如今湖海塘已是百姓眼里的“小西湖”,70多年前附近乡镇却饱受旱涝之苦,1.5万多亩农田灌溉都成问题。

1948年春,28岁的水利技术员韩继绍从省城调到金华工作,那时我市水利建设几乎是一张白纸。新中国成立以后,金华地委专署经过4个月筹备,湖海塘工程终于在1950年1月动工。省政府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动员了金华、汤溪、永康等8个县春荒较严重地区的农民来修筑水库。1950年10月25日,湖海塘水电站正式向金华城区供电,不仅满足了城区4万人的生活用电,也解决了湖海塘下游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

“湖海塘水库及之后的水力发电站建设离不开水利工程师和广大人民群众,这台水准仪在当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蒋雄飞听前辈提起,这台水准仪是韩继绍随身携带的必备工具,用来测量水位、水面高程、水库水位、河道断面高程以及地面高程等,精度可达到毫米。可以说,如果没有水准仪确保工程设计准确无误,那么就有可能产生各类安全隐患和工程质量问题。

湖海塘水电站是金华有史以来第一次通过水力发电的工程。首次水力发电后,金华水电站建设高潮迭起。1950年冬至1952年春,金华各地动工兴建的小型水库就有30多座,小型水库建设经验受到全国关注。1958年5月,双龙溪建设“一垄八站”,水力资源实现流域梯级开发。蒋雄飞说:“这台水准仪,很有可能在其中也发挥了作用。”

背后是老水利人的初心

这台水准仪是蒋雄飞于1998年从一名前辈手中购得的,一直收藏在家中。“当时买这台水准仪时,已经基本用不上它了,单纯就是为了收藏,留个纪念。”从蒋雄飞的语气中可以听出,他对水利事业充满热爱。

蒋雄飞是金东区傅村镇人,干了一辈子水利。金东区上荷塘水库灌溉着孝顺、鞋塘、傅村等地,是他工作的第一站,也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1967年,初中毕业的蒋雄飞加入扩建上荷塘水库的工程中。“当时修建水库人山人海,大伙儿用肩挑、用手抬,硬是把像飞机场一样平坦的地方围成了900多万立方米的水库。”蒋雄飞说,上荷塘水库三面围坝,他在那儿一干就是10年,常常干到凌晨两三点。他从施工员开始做起,还当过出纳、技术员,后来成为施工小组负责人,他对水利事业的热爱越来越深。

从普通工人到技术员,蒋雄飞特别想感谢当时的老师傅方雪仁。有一次,方雪仁要去测量水库渠道,下过雨之后的路面十分泥泞,便想找个人帮忙。“那时候大家都在棚内休息,方师傅招呼了好几个人都不愿意去,我想反正闲着没事,就应了下来。”蒋雄飞说,那次他和方雪仁聊了一路,方雪仁教了他很多测量技术,让他受益匪浅。从那以后,每次老师傅去库区测量,蒋雄飞总会跟着去,“没有多一分收入,但知识武装了头脑”。

蒋雄飞好学上进,机会不期而遇。1977年,上荷塘水库竣工,第二年孝顺水利管理中心站要挑选4名水利人才负责当地水库、渠道、溪流等管理工作,他便是其中之一。不久,蒋雄飞因为工作出色被调到金华县水利局工作,后来被提拔为孝顺水利管理中心站站长,“那时候孝顺有小(一)型水库6个,小(二)型水库、山塘200多个,每年还要组织村民防洪抗旱、除险加固、机电排灌,每个星期至少有5天在田间地头,却也甘之如饴”。

蒋雄飞还到曹宅水利管理中心站工作过,1996年到安地渠道管理所直至退休。“水利事业事关民生,希望有更多年轻人能从老物件里感受到传承力量。”蒋雄飞期待金华建成水文化博物馆,届时他可以当一名志愿讲解员,讲述老一辈的水利往事和精神。

记者 季俊磊 文

来源:浙中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