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苏丹
这几年的台风季来得稍晚了些,七八月风平浪静,九月后秋台风是一个接着一个……
话说,海岛人民对台风的情感总是很复杂。前一阵子,十三号台风贝碧嘉穿过嵊泗,正面冲击东海沿岸,惊涛骇浪骤起,台风裹着暴雨袭来,不停敲打着门窗……风雨交错间,仿佛万物皆不可挡,都在屏气凝神感受这大自然的强悍威力。幸亏,这风来得快去得也快,后来的朋友圈里都在晒美丽的台风云,突然看到一个画风清奇的,是来舟山开民宿的某外地老板表达了他对台风的特殊感情:天天蹲点看走向,怕它不来又怕它乱来,比买彩票还刺激。
看完上面的吐槽,就想起之前家里开旅馆时遭遇台风排长队帮客人买票的情景。作为岛民,台风关系着我们进出海岛的交通问题,直击民生,所以它也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不谈的一个热门话题。
第一次深切感受台风,还是很小的时候,只记得是上小学的年纪。家门口有一条长长的台阶,我那时候身板小,抗风等级低,被风吹得根本上不去。后来下了暴雨,回外婆家的小路积水有半身高,小靴子里都是水,还是我阿姨把我背过去的。再后来,我们就自动停课一周,躲在家里抗台。然而,伴随着台风而来的暴雨,让家里停了电,一家三口吃完饭无所事事,便点着蜡烛开始聊天斗地主,也是难得的记忆。暴雨一停,老少爷们吃完晚饭就会相约汽车路一块空平台上,摆几张躺椅,唠唠嗑吹吹牛,小孩子们在旁边穿梭打闹,或者无聊用绳子绑个油纸袋放风筝玩。那时候电视正在播《还珠格格Ⅱ》,突然电来了,周围一吆喝,我们就欢乐地作鸟兽散,兴冲冲跑回家追剧去了……
如果说童年对于台风的回忆还有一丢丢美好的样子,那么长大后才深切体会到其作为自然灾害的可怕。
2012年,还在杭州工作的我遭遇过一次台风,本来打算囤点粮食在家抗台,然而公司没放假,只能冒着暴风雨去上班,伞完全拿不住,眼镜被吹飞了,掉进水坑里找不到了,眼前一片朦胧,全身湿答答要多狼狈有多狼狈。
到电视台当记者那一年,台风,是每年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有异动,就先去气象局采访,拍摄卫星云图,了解台风动向,提醒各行各业、广大市民,特别是渔民兄弟注意安全。台风来了,记者们就要和相关部门一起行动,风里来雨里去,到前线做现场报道、拍摄、采访。回来还要赶稿、整理拍摄资料、编辑新闻画面。灾前、灾中、灾后,都得注意时效性,必须及时报道,新闻价值高的要及时上传市里。这种相对危险系数的采访,主要是男记者一人扛着摄像机承担,不过人手不够的情况下,女记者也要顶上,体力和脑力都不能下线。
记得有一次,台风来临前,领导让我跟着摄像大哥去几个避风海塘做报道,风很大,我没穿雨披,淋着雨一遍一遍地出着新闻头。后来,我和搭档还跑去望海广场和乡镇抓拍抗台外景,画面是各种的风中凌乱……这些难忘的经历,让我对以前新闻里看到的那些冒着风雨做现场直播的记者前辈们不免心生敬意。现在出外勤的机会少了很多,只能在单位集中抗台时做做实地宣传,或者关注下台风的路径表示支持了。
近几年,台风总是能奇迹般擦过舟山而去,老百姓都归结为是大自然的神秘力量。像是2018年的一个周末,岛城上下共同迎击十号台风安比,它来势汹汹,风力极大,最后穿过嵊泗海域在上海崇明岛登陆。其间,嵊泗人民还在石柱上空拍到了神奇的台风眼景象,万幸这个天灾对舟山影响较小,比较客气。
某次,同事妹妹说,这个台风的名字有点美,我一看,“丹娜思”有点像《权力的游戏》里的“龙妈”暴风降生丹妮莉丝,就顺便百度了解了下关于台风命名的科普,才知道是菲律宾命名的,意为“经历”。这么一想,对海岛人民的生活来说,台风的存在,也确实是一种很奇妙的经历。
来源:舟山日报